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粘度骨水泥在骨椎体成形术(VP)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高粘度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随访的58例(5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粘度骨水泥组治疗26例(26椎),低粘度骨水泥组32例(32椎)。记录术中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类型及不良事件。利用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对两组进行术前及术后24小时、7天、90天不同时段的疼痛、活动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通过X线片对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高度和Cobb角的测量。所得数据结果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分别进行比较,高粘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39.923±9.645min,骨水泥注射量2.896±0.696ml,1例出现椎间盘内渗漏(IV型),1例椎旁组织渗漏(V型),渗漏率为7.69%;低粘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40.468±4.628分钟,骨水泥注射量2.294±0.567ml,2例椎体周围静脉渗漏(I型),1例椎管内渗漏(II型),1例椎间盘内渗漏(IV型),2例椎旁组织渗漏(V型),渗漏率为18.75%,1例术后3天出现二便异常。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VAS、ODI、病椎平均恢复高度及后凸Coob角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4小时、7天及术后30天VAS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比较术后24小时、7天及术后90天视觉模拟评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小时、7天及90天ODI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术前、术后恢复病椎平均高度及后凸角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粘度组和低粘度组比较术后恢复病椎平均高度及后凸角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和低粘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疼痛及功能的方面有相同的疗效,高粘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在VP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高粘度骨水泥具有瞬间高粘度、可注射时间长、低聚合温度、低外漏率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