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负介电材料(Negative permittivity materials)从超材料发展而来,其突破了超材料需要人工周期阵列以实现特殊性能的局限性,在由自然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中实现了负介电性能。负介电常数是负介电材料的本征参数之一,凭借这一特殊性质,负介电材料在电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负介电性能与逾渗现象密切相关,导电功能相在含量高于逾渗阈值时形成三维导电网络,导电网络中大量自由电子的等离子体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71104,51971119); 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WLJH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介电材料(Negative permittivity materials)从超材料发展而来,其突破了超材料需要人工周期阵列以实现特殊性能的局限性,在由自然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中实现了负介电性能。负介电常数是负介电材料的本征参数之一,凭借这一特殊性质,负介电材料在电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负介电性能与逾渗现象密切相关,导电功能相在含量高于逾渗阈值时形成三维导电网络,导电网络中大量自由电子的等离子体共振导致负介电常数的产生,因此功能相是调控负介电性能的关键,也是研究重点之一。研究者利用不同功能相对负介电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仍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在过往的报道中研究者多关注于实现负介电性能,对于功能相的维度、形貌以及组成等参数对逾渗行为和介电行为的影响研究不足;此外,对于二元功能相负介电材料的性能研究较少。系统研究不同功能相对负介电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明确负介电行为机理、实现对负介电性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二元功能相的研究可以扩展负介电材料研究体系,推动负介电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纳米碳材料包含多种同素异形体,具有不同的形貌、结构以及三维尺寸,为从微观形貌入手系统研究与负介电特性的内在关联提供丰富的选择。针对负介电材料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本论文选择纳米碳粉作为零维功能相,碳纳米管作为一维功能相,石墨烯作为二维功能相,利用碳纳米管和纳米碳粉组成二元功能相(CNTs-CP),聚偏氟乙烯为基体相,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利用微观形貌表征、电学性能测试及等效电路拟合等方法,借助自由电子理论、Drude模型以及等离子体共振理论,对逾渗行为和介电行为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观察功能相在基体中的分布,对功能相的逾渗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维度、形貌及组成等参数直接影响功能相在基体内的逾渗行为,进而影响负介电材料逾渗阈值的大小。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作为零维功能相的纳米碳粉具有颗粒状的形貌和较小的三维尺寸,碳纳米管作为一维功能相有较大的长径比和轴向尺寸,而石墨烯作为二维功能相具有较大的宽厚比以及二维薄膜形貌,随着形貌的改变以及三维尺寸的变化,CP/PVDF、CNTs/PVDF和GR/PVDF负介电材料的逾渗阈值依次降低;二元功能相CNTs-CP中的纳米碳粉与碳纳米管存在协同效应,碳纳米管分布在纳米碳粉之间起到连通作用,两种材料共同构成导电通路,二者的协同作用使得CNTs-CP/PVDF负介电材料在四组实验中逾渗阈值最低。(2)对负介电材料的交流电导率进行分析,利用幂次定律、自由电子理论以及Drude模型对交流电导率的变化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功能相的逾渗行为导致负介电材料电学特性发生巨大变化,当含量低于逾渗阈值时,功能相孤立分布,材料的导电机制为跳跃电导,可利用幂次定律(Power Law)进行描述;当含量超过逾渗阈值时,功能相发生逾渗形成三维导电网络,此时材料表现为类金属电导,导电机理可以利用自由电子理论和Drude模型进行解释。(3)研究负介电材料阻抗的变化,并利用等效拟合电路对电学特性的变化进行描述与分析。当功能相含量低于逾渗阈值,负介电材料表现为电容特性,等效拟合电路主要由电容和电阻组成;当功能相含量超过逾渗阈值,负介电材料发生由电容特性向电感特性的转变,此时等效拟合电路中主要的元件为电感和电阻。(4)负介电性能的实现与调控。当负介电材料中功能相含量高于逾渗阈值时,介电常数为负值。可以利用自由电子理论和Drude模型解释负介电行为,功能相发生逾渗形成的三维导电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当外加电场达到特定频率时,自由电子发生等离子体共振,出现负介电现象。在GR/PVDF负介电材料中观察到了弱负介电现象,根据等离子体共振理论,负介电常数绝对值的大小与自由电子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可以实现对负介电性能的调控。
其他文献
在群体遗传学中,基因连锁分析是发现群体遗传规律的重要方法.对于家系中的成员,患某种复杂疾病的几率受到遗传很大影响,那么如何从家系中高效地选择连锁所需的个体,即用尽可能少的样本量,来发现家系中的基因连锁关系成为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已有文献主要研究近亲亲属对极值设计,并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功效,但是对于远亲亲属对的极值设计并没有具体的论述,该类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基于极值兄弟对设计进行了拓
目的:以云南省境内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两种家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表螨类(恙螨和革螨)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基本结构和种多度分布,比较不同地理景观、不同性别、不同海拔梯度家鼠体表螨类的物种组成和感染情况,测定优势螨种的空间分布型及不同螨种间的生态关系。同时,比较两种家鼠体表优势螨种之一的印度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
单晶光纤具有块状单晶的物理性质和光纤导波的特性。由于其高的比表面积及对光的束缚效应,单晶光纤具有良好的热耗散能力和高的激光功率输出。单晶光纤是性能优异的新型光学材料,在光纤激光器、光纤倍频器、红外激光传导以及高温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研究发现,KDP可以在室温条件下的水溶液中生长出一维微纳米直径的四方相单晶光纤。这种四方相KDP单晶光纤的生长机制与KDP体块状大尺寸晶体的
目的:昆虫典型的线粒体基因组是双链闭合的单一大环染色体结构。近年来对真兽亚纲的23种寄生虱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研究,发现其背离了两侧对称动物常见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而裂化成多个微环染色体,数目9-20个不等,每个微环染色体均包含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但不同种间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模式和裂化速度不同。为深入了解真兽亚纲寄生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进化,本学位文对真兽亚纲寄生虱的部分基因序列及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
近年来,随着激光等离子体实验技术的逐渐成熟,对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离子体中原子、分子和离子系统结构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课题。本文在稳定方法的框架下,主要应用高度关联指数波函数研究了量子等离子体中类氦离子系统的双激发1,3Po共振态。量子等离子体中由于具备多粒子协同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密度会呈现增加趋势,传统的德拜-胡克尔模型无法模拟量子等离子体环境,所以通过修正后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开发利用可持续清洁能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锌-空气电池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能源器件之一。氧还原反应(ORR)是锌-空气电池的放电反应,其缓慢的动力学过程对整个器件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贵金属Pt被认为是ORR理想的电催化剂,但是其存在成本高、资源稀少和耐久性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商业化应用。因此,开
为响应国家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开发清洁能源成了关注重点。氢能是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电催化分解水是制氢的有效方式。发展高活性的析氢(HER)、析氧(OER)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是构建高性能分解水器件的前提。本论文基于电子互补效应构建钴钒双金属化合物,再分别用P、N、S阴离子调控其电子结构,优化电催化过程的中间体吸附,提升HER、OER电催化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合
电子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各类电子产品的使用,极大丰富便捷了人们生活,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峻的电磁污染问题,电磁辐射不仅影响精密仪器使用,也危害着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研究电磁波吸收材料对军工和民用的电磁防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高长径比和大比表面积的一维纳米纤维可用于制备吸波材料。通过对纤维表面修饰可达到多层次的几何效果,设计复杂的微观结构来影响电磁波吸收效果;纳米纤维还能将磁性金属、半导体材料和
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成型质量将直接影响火箭、导弹等武器的战斗性能,目前常用的真空浇铸成型技术在制备复合固体推进剂时往往会产生如疵孔等缺陷,而且这种传统的成型工艺也无法满足现代武器设计对于推进剂复杂几何结构的要求。作为一项新兴的成型技术,3D打印技术具有产品精度高、复杂成型能力强的优点,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目前报道的3D打印复合固体推进剂研究多使用挤出成型3D打印技术,对制备精度相对更高、复杂成型
双歧杆菌属可以改善人体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构,被大量应用食品工业以及乳制品行业,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结果发现,作为益生菌类产品的剂型,片剂易于食用和携带,质量较稳定,可存放于常温中非常容易保存。本实验研究混合了短双歧杆菌微胶囊以及各种辅料,采用湿法制粒方法制备短双歧杆菌微胶囊奶片并且确定短双歧杆菌微胶囊奶片的最佳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为9.21%,全脂奶粉添加量51%,草莓果粉添加量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