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已位居威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三大致死性疾病首位[1]。伴随全球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人口寿命的延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屡创新高[2]。脑血管病具有四高(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逐渐年轻化的特点,严重的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是海内外学者、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型糖尿病被广泛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中的葡萄糖(或其他糖)结合、发生非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是评价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3-4]。研究表明,卒中前血糖控制差(即:糖化血红蛋白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成正相关[5-6],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更易引起后循环缺血性卒中[7]。本研究通过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后循环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后循环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份,在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119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我国2010年颁布《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核磁检查确诊。详实的采集患者的病例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入院时血压等基本资料;化验检查: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TA(CT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结果;入院和出院NIHSS评分、30天mRS评分、是否出现病情进展等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组(<6.5%,60例)、轻度升高组(6.5%~<8.5%,33例)、重度升高组(≥8.5%,2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入院时血压、化验检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无差别;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入出院NIHSS评分、30天mRS评分、病情进展情况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发现三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病史、新发糖尿病、入院首次空腹血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比例依次为轻度:61.7%、12.1%、3.8%;中度:13.3%、42.4%、50.0%;重度:25.0%、45.5%、46.2%,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高,轻度狭窄逐渐减少,中重度狭窄逐渐增加(P<0.01,T=23.020);线性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管狭窄程度呈线性相关(x2=20.053,P<0.01,r=0.49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5%对患者入院NIHSS评分影响相对较小,大于8.5%入院NIHSS评分重度升高组与正常组、轻度升高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出院NIHSS评分和mRS评分随HbA1c水平升高而升高,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三组中病情进展的比例逐渐增加(P<0.05),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病情进展呈线性相关(x2=26.606,P<0.01,r=0.431)。我们的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程度密切相关,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重,病情越容易进展,预后越差。因此,神经科专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糖管理,尤其重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脑血管情况的筛查,从而阻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