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留养亲”,简称留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解决犯死刑、流刑、徒刑等重罪人家中直系尊亲属因老弱、疾病无成人子孙和亲戚侍养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制度。存留养亲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所独有,根植于儒家孝道文化且普遍存在于封建社会各个阶段的一项特殊的法律制度。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存留养亲这一我国封建社会特殊刑法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过程,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和存留养亲制度的发展有一个完整和正确的认识。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存留养亲制度的源起。这部分通过对儒家“孝”和“忠”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解释,指出了存留养亲制度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孝”。并阐述了存留养亲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存留养亲制度就是在保护劳动力、增加人口和化解阶级矛盾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二部分:存留养亲制度的历史嬗变。这部分分几个阶段详细记述了存留养亲制度的产生、定型、因袭和受限的全过程,对期间不同历史阶段存留养亲制度的法律条文的差异结合其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第三部分:存留养亲制度的完善阶段。存留养亲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臻至完备,尤其是在清代对罪犯存留养亲制度的运用更加完善。该部分通过清朝不同时期针对存留养亲制度大量的律文、例文、成案的分析,详细记述了存留养亲制度在清朝的发展完善和相关的审理程序和监督措施。第四部分:存留养亲制度的消亡。该部分通过对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干预中国内政的历史背景和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的社会背景的分析,结合清朝律例的修改背景和过程,简要叙述了存留养亲制度的消亡过程,指出存留养亲制度在刑罚体系中的消失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第五部分:存留养亲制度的价值分析和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该部分通过对存留养亲制度所特有的价值和内涵进行分析,指出了存留养亲制度存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提出了对我们司法建设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