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必须落实到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但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忽视教学细节、课堂教学表面化的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层出不穷,降低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外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低效甚至负效的外显活动,研究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分析成因并探寻解决策略,是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小学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现拟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予以论述:第一部分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调查,发现无效教学行为有:教学目标的确立单一、片面化;随意选择教学内容;预设教学能力不强导致目标难以达成;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导入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新课开场白占用过多时间;准备活动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讲解语言单调、主次不分,表达不流畅;动作示范不熟练、不规范;练习方法的选用与学情不符、消极指导;低效互动;不做放松活动或课后总结直接下课;课后反思角度单一、深度不够等。第二部分是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包括低效利用时间、教学目的不明确和互动过程效果低三个方面。低效利用时间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和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课堂时间损失。教学目的不明确包括语言陈述行为和动作示范的重难点不突出、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时机把握不恰当等方面。互动过程效果低包括指导、提问、讨论、反馈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是小学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包括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学生的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环境因素。具体而言,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包括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意识水平低;学科教学知识薄弱;责任感与教学效能感低;教学能力不强。学生的因素包括体能、技能基础差;学习策略选择不当;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学习兴趣较低;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因素包括教学内容的数量不合理及内容的针对性不强;难易度与时新度不符合实际;实效性不高以及不符合学生兴趣。教学环境因素包括场地不充足、器材不完备;学校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地域气候的制约。第四部分是改进小学体育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策略:整体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体育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具体而言,全面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强化课堂预设能力;加强课前准备,重视课堂导入、营造学习氛围,讲解准确、规范示范,练习方法要有针对性,强化反馈指导,提高互动效果、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进行放松活动和总结;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