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浸提浓缩液腌制结合竹竿烟熏对腊肉风味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agong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肉是中国著名的传统腌腊肉制品,随着西式肉制品严重冲击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市场,腊肉产品急需改良和创新以增加竞争力。竹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但其利用率不高,极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竹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氧化物质黄酮,且竹叶中的挥发性油具有典型绿叶特征风味,与瓜果香味近似,是良好的腌制液制备原料。竹竿纤维素含量高、热效应高、价廉易得,是优良的烟熏材料。本研究拟通过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浸提竹叶中的抗氧化成分,减压浓缩后作为腌制液,使其延缓腊肉氧化的同时赋予竹叶特有的清香,并结合不同比例的竹竿屑进行烟熏,一方面能够改良传统腊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竹类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响应面优化毛竹叶黄酮浸提工艺及体外抗氧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四个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最佳浸提工艺为:浸提温度79.8℃、料液比1∶50.97(g/m L)、乙醇浓度79.65%、浸提时间3.74 h,总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达5.45%。毛竹浸提液对DPPH、ABTS、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其中对ABTS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与Vc较为接近,实验表明毛竹浸提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为探究毛竹叶浸提浓缩液腌制结合竹竿烟熏对腊肉感官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均用毛竹浸提液腌制后再分别用竹竿屑与柏木屑按照质量比例1∶0,2∶1,1∶1,0∶1进行烟熏,测定4组腊肉的理化指标、质构、感官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随着竹竿屑在烟熏材料中比例的增加,L*和a*值显著上升,水分含量下降,亚硝酸盐含量上升但仍低于标准范围。硬度、回复力、内聚性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纯柏木烟熏组和两混合烟熏组,综合感官评分最高。此外,电子鼻线性判别结合主成分分析能够有效区分4种处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竹竿在烟熏比例中的增加会使醛类、酮类、碳氢化合物和呋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而酚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有所降低。说明毛竹叶浸提浓缩液结合纯竹竿烟熏能赋予腊肉更好的风味和感官品质。以毛竹浸提浓缩液(BEC)为腌制液,以不同质量比例的竹竿和柏木(1∶0、2∶1、1∶1、0∶1)为熏制材料,研究腊肉贮藏过程中的氧化和风味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4组的氧化程度和残留亚硝酸盐含量均较低。对于贮藏前后的风味化合物,竹竿、柏木质量比1∶0组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醛,酯和醇中,竹竿、柏木质量比2∶1组和1∶1组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酮,醇和酸中。而竹竿、柏木质量比0∶1组的差异主要反映在碳氢化合物和酚类物质中,伴随着较重的树脂和烟熏气味以及较为单一的风味物质组成。根据氧化程度和风味化合物的总体变化,纯竹竿烟熏组被认为是4组中最好的。
其他文献
春剑(Cymbidium tortisepalum var.longibracteatum)和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均是兰属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植物之一,其野生种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保护。其种胚无成熟胚乳,自然萌发极难,传统栽培以分株繁殖方式进行,人工栽培品种依赖于从野生资源中筛选,难以进行种质创新,不利产业发展和野生资源保护。本研究以春兰
学位
本论文针对含能化合物污染土壤修复的需求,利用微生物原位修复快速和耐受浓度较高、植物修复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美化环境等优势,紧紧围绕炸药2,4,6-三硝基甲苯(TNT)、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和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等含能化合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微生物和植物筛选、菌种复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构建及调控关键技术研发,探索了土壤含能化合物污染微生物、植物及植物-微生物联
学位
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放射性核素在核应用和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泄漏、残留到环境中。放射性碘因其超长的半衰期、高活性以及易积累等特征而备受关注。针对现有碘去除材料成本较高、制备过程复杂、吸附容量低等问题,本论文利用低成本的制革废弃物胶原纤维、胶原蛋白(明胶)和羟基磷灰石为原料。通过简单、方便的方法制备了Ag~0@BT-n CF、Ge Aerogel、HAP-Ge Aerogel三种吸附材料,
学位
柴胡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柴胡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由MVA途径和MEP途径合成其共同前体物质。据研究,一定的干旱胁迫有利于柴胡皂苷的积累,但是干旱调控皂苷合成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拔节期川北柴1号(CBC1)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7天、14天、21天、28天干旱胁迫下的农艺性状和10种皂苷含量,同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可
学位
黄龙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色彩艳丽的地表钙华景观闻名的世界自然遗产。钙华,又称石灰华,是一种大孔隙次生碳酸盐岩,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对调控钙华微观形貌、沉积速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生物因素对钙华的影响上,然而钙华沉积环境同样影响着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少见。为了探究钙华沉积环境对钙华生物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选取钙华沉积区常见藻类硅藻为研究对象
学位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历年来威胁小麦生产最严重的锈病之一。高温成株期抗病基因Yr52是目前对新小种具有抗性的基因之一,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促进Yr52在生产中的应用,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并高抗小麦条锈病品系,为充分利用现有高温成株期抗病资源、提高相关产量性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含抗条锈病基因Yr52的普通小麦品种PI 660057为研究材料,
学位
保障粮食安全同时降低粮食生产的环境代价是全球农业面临的双重挑战。现代集约化农业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资源与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分析评价农业活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做出合理决策。然而,对作物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相关软件与数据库支持也较为薄弱。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已有软件e
学位
本文旨在探究日粮中磷水平和采食量水平对生长猪磷的标准全肠道消化率评定的影响。试验一:试验将56只阉公猪(平均初始体重30.9±0.1 kg)随机分到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一个重复1头猪。试验共7组试验日粮,包括以玉米淀粉为主的无磷日粮和6个玉米-豆粕(CSBM)基础日粮。CSBM基础日粮中玉米和豆粕为日粮中唯一磷来源,玉米和豆粕的比例为3:2,在日粮中的含量为150,300,450,60
学位
棉花秸秆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副产品,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传统棉花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直接还田、露天焚烧等,存在着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急需将秸秆转换成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将棉花秸秆转变为生物质炭是一项重要资源化利用途径。然而,传统生物质炭的制备过程存在成本高、污染大、选择性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对此,本论文通过简单的微生物发酵降解棉花秸秆,并结合水热碳化法(HTC)制备了高附加值的磷酸
学位
本研究主要探究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对笼养应激蛋鸭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两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蛋鸭笼养初期的应激反应对蛋鸭小肠黏膜损伤的影响。试验选用64只70日龄,平均初始体重为(1±0.1)kg的麻鸭,根据体重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到平养组(TB)与笼养组(CR),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鸭,整个试验共持续10天,屠宰体重在1.25kg左右。结果表明:TB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