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子遍举衰变是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确定其基本参数和寻找新物理的重要场所。由于涉及非微扰强相互作用,这类衰变在理论计算上一直比较困难。利用有效哈密顿量方法,可以把微扰可算的短程效应和非微扰的长程效应分开,分别用Wilson系数、算符矩阵元表示。通过因子化方法,把算符矩阵元用跃迁形状因子和衰变常数表示。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跃迁形状因子时,需要知道光锥分布振幅。传统上,人们通常利用QCD求和规则计算分布振幅。最近几年,M.Ahmady等人对于轻矢量介子给出了新的全息AdS/QCD分布振幅,与传统的由QCD求和规则给出的分布振幅相比,该分布振幅含有介子中夸克动量分布更完整的信息。 本文主要是利用全息AdS/QCD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D(s)→K*跃迁形状因子并对相关的半轻衰变进行研究。在第二章本文首先介绍了D介子系统中的混合以及稀有和半轻衰变;在第三章对有效哈密顿量的基本思想及Wilson系数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述;第四章介绍了光锥求和规则的基本思想并描述了ρ,K*介子的光锥分布振幅。这三章是本文的综述。第五章是本文的工作部分,基于新的全息AdS/QCD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D(s)→K*跃迁形状因子。由于只与带电流相关,D→K*衰变只涉及4个半轻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A1、A2、A0、V。Ds→ K*衰变既与带电流相关也与味改变中性流相关,除了上述4个跃迁形状因子外还涉及3个张量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T1、T2、T3。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以前文献中利用其它方法(包括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模拟、夸克模型)给出的形状因子进行了比较。利用本文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通过半轻衰变D+→-E*0l+vl、D0→K*l+vl结合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确定了CKM矩阵元|Vcs|。预言了D+s→K*0l+vl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当前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