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到K*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及相关半轻衰变的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子遍举衰变是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确定其基本参数和寻找新物理的重要场所。由于涉及非微扰强相互作用,这类衰变在理论计算上一直比较困难。利用有效哈密顿量方法,可以把微扰可算的短程效应和非微扰的长程效应分开,分别用Wilson系数、算符矩阵元表示。通过因子化方法,把算符矩阵元用跃迁形状因子和衰变常数表示。利用光锥求和规则计算跃迁形状因子时,需要知道光锥分布振幅。传统上,人们通常利用QCD求和规则计算分布振幅。最近几年,M.Ahmady等人对于轻矢量介子给出了新的全息AdS/QCD分布振幅,与传统的由QCD求和规则给出的分布振幅相比,该分布振幅含有介子中夸克动量分布更完整的信息。  本文主要是利用全息AdS/QCD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D(s)→K*跃迁形状因子并对相关的半轻衰变进行研究。在第二章本文首先介绍了D介子系统中的混合以及稀有和半轻衰变;在第三章对有效哈密顿量的基本思想及Wilson系数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简述;第四章介绍了光锥求和规则的基本思想并描述了ρ,K*介子的光锥分布振幅。这三章是本文的综述。第五章是本文的工作部分,基于新的全息AdS/QCD分布振幅,通过光锥求和规则在完整QCD框架内计算D(s)→K*跃迁形状因子。由于只与带电流相关,D→K*衰变只涉及4个半轻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A1、A2、A0、V。Ds→ K*衰变既与带电流相关也与味改变中性流相关,除了上述4个跃迁形状因子外还涉及3个张量类型的跃迁形状因子T1、T2、T3。将本文的计算结果与以前文献中利用其它方法(包括基于传统分布振幅的光锥求和规则、格点模拟、夸克模型)给出的形状因子进行了比较。利用本文给出的跃迁形状因子通过半轻衰变D+→-E*0l+vl、D0→K*l+vl结合分支比的最新实验测量结果确定了CKM矩阵元|Vcs|。预言了D+s→K*0l+vl过程的分支比并和当前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其他文献
物质通过吸积释放引力能是宇宙中各种天体活动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对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等致密天体的研究中,吸积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吸积盘
基于量子力学的迭加性原理,量子算法几何量级的提高了经典算法的效率,利用量子算法量子计算机因而可能完成许多经典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量子计算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学位
自从在钙钛矿锰氧化物中发现庞磁电阻(CMR)效应以来,这类材料由于在磁传感器、磁存贮材料和自旋晶体管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为了获得高的低场磁电阻效应,
本文研究了库仑场对非对称量子点中弱耦合极化子激发态性质的影响。由于量子点在尺寸上的强受限,致使量子点的能谱完全量子化,使量子点中的极化子显示出了奇特的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态的纠缠性和非局域性是量子效应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量子信息领域中,量子纠缠态是基本的物理资源,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