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饥饿伴随着饥荒在中国历史上多有发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大饥荒更是留在心中的集体梦魇,笔者通过分析研读1980、1990年代的大饥荒书写文本,探究其饥荒叙事背后的丰富内涵:八十年代的小说通过对大饥荒苦难岁月的书写,意图挖掘其背后的光辉人性,并存有美化苦难倾向,在大饥荒根源的问责上主要采用伦理道德评判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饥荒的罪恶历史;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及作家们以沉重的历史怀旧感,重新打量这段苦难的岁月,这些文本较之以前更加关注饥荒本身,将饥荒的史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审视了大饥荒中灵魂的扭曲和人性的软弱,而且尝试了以温情救赎苦难的可能。本文第一部分以三节分别对大饥荒的历史状况、饥饿研究现状和20世纪80、90年代大饥荒叙事文本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解读20世纪80年代大饥荒文本叙事的特点:通过饥荒岁月的再现,高扬人道主义精神;文革平反后美化苦难的倾向;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大饥荒的根源反思引入伦理道德评判机制;刘恒《狗日的粮食》以其不同于时代的凡俗书写为粮食、饥饿取得了独立的审美意义。第三部分是解读20世纪90年代的大饥荒写作文本,作家藉由全新的视角完成了新记忆运动的怯魅使命,在这一时期的文本中,作家更为客观地描写了大饥荒中的饥饿惨状、人性罪恶及苦难中的亲情和爱情;并试图从政治、社会制度角度审视饥荒的根源。作为民族的良知,文学也是证词,通过作家一次次的追寻和触摸中,做到对大饥荒场景的反复回归,从而达到疗救和警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