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多元化对城市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快速的人口城镇化,中国城市人口的构成日趋多元化。这一过程对城市经济、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科技创新与伴随人口多元化进程涌入城市的多元化思维方式和多样性知识资源息息相关。在当前中国创新驱动转型缓慢、创新成果数量庞大但质量不足的背景下,探索人口多元化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加快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构建常住人口多样性指数和流动人口多样性指数,从人口多元化的视角出发研究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问题。首先,基于人口多元化与创新人才、创新环境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人口多元化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其次,通过将城市科技创新(整体性创新)划分为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基于2000-2015年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人口多元化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的影响;同时,按照高技术行业和传统行业分类,实证分析人口多元化对不同行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差异。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系统研究人口多元化对城市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多元化水平和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人口多元化进程的阶段性特点来看,2000年到2010年是中国城市人口多元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是人口多元化特征最突出的地区;2010年到2015年是人口多元化缓慢发展时期,大型城市的人口多元化水平提升幅度微小,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多元化水平分布变化不大。从城市创新发展来看,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专利申请总量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直至新冠疫情发生前都呈现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绝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的高技术行业创新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且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到2016年,全国高技术行业创新能力排名前10的城市贡献了全国67.41%的高技术行业创新产出。第二,人口多元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科技创新:(1)从影响机制来看,人口多元化通过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作用于城市科技创新。具体而言,人口多元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会受到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人口多元化能通过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来提高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创新。(2)从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的影响来看,人口多元化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和规模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城市人口多元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强,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多元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三,人口多元化对城市不同行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来看,(1)人口多元化对绝大部分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对高技术行业等创新水平较高的行业影响相对更加显著。(2)从行业门类看,人口多元化对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对部分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不显著。(3)人口多元化对行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征:(1)2000年至2010年间人口多元化对传统制造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2010年以前中国高技术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2)2010年至2015年间人口多元化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不显著。这是由于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政策陆续推出,2010年以后高技术行业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4)城市规模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相比规模偏小的城市,人口多元化对行业创新的影响在特大及以上城市中更为显著。第四,人口多元化对城市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看:(1)基于整体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分类,人口多元化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从效应分解结果来看,直接效应结果显示人口多元化对本市的整体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水平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间接效应结果显示其他城市的人口多元化水平对本市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同样存在显著促进作用。(3)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多样性水平对城市科技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从效应分解结果来看,本市流动人口多样性对自身的根本性创新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其他城市的流动人口多样性对本地区的整体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针对我国人口多元化与城市科技创新的现状、挑战与内在联系,本文对人口多元化进程下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加快推进城市人口多元化进程,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将人口多样性资源充分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第二,破除人口迁移阻碍,借助人口多元化进程塑造底层创新文化,激发人口创新活力;第三,充分发挥人口多元化对高技术行业的支撑作用,坚持消除就业市场地域歧视,为多样化思维方式营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助力前沿科技领域创新突破;第四,加强区域间人才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特大及以上城市人口多元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报纸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本文分析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内外实践,提出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和搭建创业生态系统五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期刊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成长、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规模较小、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导致融资受阻,表现在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外部担保难等方面。面临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激增的情况,如何解决融资问题,成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可能。
期刊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中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T2DM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与达格列净联合治疗。持续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血糖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指
期刊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供需失衡的现实难题,而信息化具有的全域赋能功能为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全新活力。通过搭建"双创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厘清了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方主体、构建双创教育精准供给关联主体模型;重构供需关联主体模型阐释信息化促进双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机理,即需求端表达、供给侧调适及供需精准关联;最后,提出信息化推进双创教育精准供给的实施路径。
期刊
产教融合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推进产教融合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推动教育链、创新创业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确保创新创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具体建议:充分利用政策赋能,为“三链条”精准对接疏通断点与堵点;识别并定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三链条”精准对接;构建协同育人格局,通过资源要素的融合实现“三链条”精准对接。
期刊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供需错位、供给模式同质化、供给精准性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等现实困境,实质在于对教育真实需求的识别不够准确。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在于厘清需求、实质和目标,确定精准供给的"靶向"选择。解决之策在于以精准供给为行动逻辑,通过对教育需求的精确识别、供给主体的耦合协同,构建合作高效的多元供给机制,持续深化高校
期刊
在经济新常态和"精准供给"的背景下,厘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与价值,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症结:生态文化供给粗放单一、耦合乏力;师资主体供给队伍薄弱、专业欠缺;课程体系供给模式单一、技术性低。从精准定位培养目标、精准优化师资结构、精准打造课程体系、精准耦合多元生态四个层面进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探索研究,以实现高职学生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精准供给"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基于这一目标对创业教育工作展开创新,然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文章对"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
期刊
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重要变革,对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教育目标不明、办学主体单一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一系列困境。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还需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明确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多元办学,塑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体;统一管理,构建创新创业大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