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道情艺术及其生存环境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全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它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的性格、精神和审美取向,同时也是极其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道情”艺术便是其中之一。  道情又叫“渔鼓”、“竹琴”等①,是现今还存在着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代道观音乐,后吸收社会上流行的词调、曲牌和民间音乐等成为道士们布道化缘时所唱的宣传教义的艺术形式。明清以后,道情由说唱形式演变为民间戏曲艺术形式。社会上也逐渐产生了以演道情戏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和班社。在流传过程中又与地方民歌小调和其他曲艺、戏曲形式发生融合而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风格。道情艺术的内容也突破了传统宗教故事的题材,加入民间生活题材,使其变得无所不包。据研究者统计,现今仍有百余种道情流传在全国20多个省区②。  临县道情(又称晋西道情),是吕梁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主要盛行于地处山西省吕梁山区的临县,分布于方山、离石、柳林及陕北佳县、米脂、吴堡等地,是深受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艺术之花。因而,研究地方戏的学者们将这一以临县为中心在晋西传唱的、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种称为“临县道情戏”。它是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音乐比较古老,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曲调优美。伴奏乐器颇具特色。唱腔丰富,衬字虚腔利用得当。剧目丰富,贴近群众。临县道情在清中后期由民间说唱演变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一定的意义。  本文就以临县道情艺术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力求对置于现实生态文化大背景中的临县道情展开较为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并拟从艺术学、民间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田野调查等方面对以往研究加以补充。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对我国地方剧种和三晋文化的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全文由引言、结语和四章,共六部分组成。  引言:是对临县道情的研究进行一个概括。提出对本题的考察目的与选题动机,并梳理其以往的学术研究史,指出以往研究中未涉及之处,提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道情的历史源流。主要阐述道情的产生和发展是以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依据文献,道情渊源于道观音乐,随道教势力的影响日趋扩展而得以广泛传播。后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断的演变。最终,由道观音乐、法曲道情等一条线索发展成为现在的地方戏曲。  第二章:通过对临县及临县道情的简述,使人们对其班社艺人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分析研究得出其成戏年代。  第三章:临县道情的艺术特色。根据实地考察中对临县道情艺人的具体采访实例和已故老艺人多年来的艺术总结文献,阐述临县道情的艺术特色,并通过音乐和剧目题材分析临县道情在传承与表演中的特点。  第四章:临县道情的生存环境和研究保护。笔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临县道情也失去了原有的本色,甚至其民间文化生存都颇为艰难,生存环境变得较为复杂,其意义在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下发生变化。因此,临县道情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发展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通过对临县道情的研究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它的艺术价值。而如何更加合理的保护和有效的利用发展已经被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县道情,是值得我们用心思考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基于MCGS和PLC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混凝土的质量。PLC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起到控制功能。MCGS则起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督
发达国家的征信体系有市场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会员制模式三种.文章分析了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在法律制定与实施、信息获取以及市场发展上遇到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12品种名称:浚单29选育单位: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浚313×浚66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
期刊
巴托克·贝拉(1881-1945),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音乐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在人类音乐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瑰宝。《献给孩子们》与《小宇宙》是他所有创作中仅有的两部主要供教学
赖声川为台湾著名戏剧导演,创作编导了多出精彩的戏剧作品,他的相声剧引起大陆观众对他的注意,余秋雨高度评价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其作品极具研究意义,由于两岸交流的局限性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