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功率激光器驱动的大型光学系统中,大口径光学元件的抗损伤能力对高通量激光的输出有重要影响。激光预处理技术是一种能提升光学元件抗损伤能力的手段,并且它能够修复光学元件加工过程的残留缺陷和上架运行后的新增缺陷。在传统的完全基于PC的激光预处理系统控制方案中,系统的主要设备都是通过PC统一协调控制,这样会对PC造成很大负担,从而造成激光预处理系统精度和稳定性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激光预处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设备布局入手,详细分析了激光预处理系统前端控制部分需要实现的功能,经过与传统的完全基于PC的控制方案的比较,提出一种基于ARM微处理器和Linux操作系统的辅助控制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减轻PC的负担,快速响应中断,从而有效提高激光预处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ARM前端控制系统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硬件部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建立ARM周边运行环境,主要涉及DDR2SDRAM、NAND FLASH、SD card、以太网、USB、串口、LCD显示以及电源管理等多项内容;(2)设计二维移动平台模块,这一模块是ARM前端控制系统的关键,主要包括对伺服电机的控制以及对光栅尺反馈信息的读取;(3)实现在线监测,这一模块主要负责读取并显示CMOS相机采集到的图像数据;(4)基于独立CAN总线控制器MCP2515实现CAN现场总线接口的扩展,MCP2515通过SPI接口实现与ARM微处理器的通信。ARM前端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主要包括Linux系统移植、关键模块驱动设计以及Linux应用程序设计等三个部分的内容:(1) Linux系统移植主要涉及启动代码U-Boot移植、Linux系统内核移植以及Linux根文件系统的构建;(2)关键驱动模块设计重点介绍了二维移动平台部分的伺服电机和光栅尺驱动程序的开发;(3) Linux应用程序设计部分主要介绍了基于Qtopia的应用程序的开发流程。掘我们所知,国内目前还没有采用ARM微控制器来实现激光预处理系统前端控制的先例,而且基于ARM控制的二维移动平台、在线监测以及CAN总线扩展等技术,在嵌入式技术应用方面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其它的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