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由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在癌症多种治疗中,细胞毒治疗,也就是化学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蒽环类药物是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抗生素,作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线药物,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脂质体多柔比星是一种脂质体药物制剂,它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改变了药物动力学性质和组织分布性质。脂质体保护药物在血浆中不被降解和失活,而且由于整个药物体积变大,在运输过程中,药物在正常内皮组织的浓度降低;但在肿瘤组织中,由于内皮不连续性,以及淋巴管破损,使药物外渗增多,从而增加了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在肿瘤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通过抗原提成作用激活特异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在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分泌某些分子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淋巴管到达淋巴结抑制免疫反应,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控。所以,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淋巴途径是乳腺癌等许多实体肿瘤扩散的首选通道。CXCR4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趋化因子是指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调节由感染以及组织损伤引起的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检测不到CXCR4表达,而乳腺癌细胞广泛存在CXCR4表达的显著上调,这可能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本实验的思路是原代培养树突状细胞,与不同的乳腺癌细胞同时接受两种蒽环类药物单药刺激,即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同时构建CXCR4干涉载体,使之能够在乳腺癌细胞中降低CXCR4基因的表达,从而为下一步此基因在乳腺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树突状细胞的原代培养,采用两次贴壁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经过形态学检测,证明这种原代培养的方法是可行的。然后用剂型不同的蒽环类药物单药对于乳腺癌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刺激,利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发现两种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相对Bcap37、MDA-MB-231,脂质体多柔比星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F=22.208,P<0.01;F=20.534,P<0.01)。脂质体药物对Bcap37的抑制作用强于MDA-MB-231(F=12.873,P<0.01)。从而认为恶性程度低的乳腺癌细胞对于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敏感性高,恶性程度高的细胞化疗敏感性低。脂质体制剂较普通制剂对于正常树突状细胞的毒性小。第二部分,首先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CXCR4干涉载体—Psilencer3.1-CXCR4质粒,并且DNA测序。然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干涉效率达到50%左右。提示构建载体正确,可以在后续实验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