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三叠统作为四川盆地油气勘探钻遇的第一套海相地层,对认识和掌握该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沉积岩石学、高频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利用钻井取芯、岩屑录井、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采用岩性描述、层序地层划分、A/S分析、层序-沉积相分析等手段,对中三叠层序特征、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建立全区三级及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中三叠时期沉积模式。并以之为理论基础对储层的分布、级别进行了初步描述,获取了有关中三叠地层特征新的认识。据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及试井资料等认识到,中三叠统岩性以云岩、膏质云岩、膏岩、泥质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颗粒结构不太发育,主要颗粒有藻屑、砂屑,偶见鲕粒以及生物碎屑。在西缘和中部地区可见晶粒结构;岩石后期改造特征明显,有典型的蒸发特征。层序上,基于对区域资料分析,以露头勘察、单井解剖为主、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岩石组合分析、相序分析、总结出中三叠时期自底向上发育两个三级层序,确切来讲是缺失上部层序高位的1.5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13个五级层序,台地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并建立各个露头、井剖面上的层序地层对比。最后通过层序划分与海平面曲线特征,对A/S比值进行分时期讨论。以层序理论为基础,以岩性、电性、地化资料依据,对井剖面沉积相进行解剖,并分体系域单元编制沉积相平面展布。进一步研究得出,中三叠世沉积格局较嘉陵江时期格局发生较大改变,自西向东依次发育:由甘孜阿坝地区的巴颜喀拉海盆到马角坝-汉旺-什邡台地边缘相带;广元以东潮坪及泻湖相带再到达州以西-遂宁以东蒸发相带;红花-云阳-忠县以东的混积潮坪相带。西有巴颜喀拉海盆、北有西秦岭海槽南有三江盆地所围绕,台内有龙门山隆起、康滇古陆、开江隆起、泸州隆起所限,最终建立起中三叠时期的沉积模型,总结得出,中三叠世时期四川盆地发育典型的镶边型封闭陆表海台地。对储层形成机制进行相应的探讨,认为胶结作用、压实压溶是对中三叠统储层最主要的破坏作用;同时可见,白云石化作用全区发育对储集性能改造作用明显,后期岩溶改造对中三叠统地层储集性能也尤为重要。储层特征上可知,该区主要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储层、台内滩相储层、潮坪相储层以及岩溶性储层四类,并对各储层进行分级评价。总结出,在各个地区雷口坡储层的发育特征有明显区别,台地边缘滩相储层为I类储层。台内滩为II类储层,潮坪相储层为III类储层。同时对中三叠岩溶储层进行初步探索,结合储层成因机制得出:中三叠统优质储层在于后期岩溶作用对先期沉积的藻屑滩相的改造。此外,构造因素有关的岩溶缝隙型储层也较为发育。最后根据综合分析,对沉积相下的储层展布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