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耳鸣与听力下降常伴随出现,部分学者以此为依据,推定引起听力下降的原因就是耳鸣的原因,按照治疗耳聋的方法来治疗耳鸣,但临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从中医整体观角度探讨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试图为探讨耳鸣真正的病因,进而为寻求更有效的耳鸣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对634例耳鸣和/或听力下降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记录一般资料,分别对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病程、部位、音调、不良影响、严重程度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对耳鸣与听力下降并存者耳别、时间相关性进一步判别,并进行纯音测听、耳声发射、耳鸣音调及响度匹配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634例中,单纯耳鸣者137例(21.6%),单纯听力下降者52例(8.2%),耳鸣合并听力下降者445例(70.2%),其中单纯耳鸣组的平均年龄低于单纯听力下降组及耳鸣合并听力下降组(P<0.05);单纯耳鸣组的患者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较高(P<0.05),且脑力劳动者比例较高(P<0.05)。2.耳鸣的临床特征及与听力下降的关系582例耳鸣患者中,不同的耳鸣病程、鸣响部位、音调、严重程度合并听力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频率匹配结果多数为高频:高频占59.5%(377例),中频占22.2%(141例),低频占8.8%(56例),无法匹配占1.37%(8例);耳鸣响度匹配≤6dB SL者占81.62%(475例);耳鸣自觉响度与匹配响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静环境下听到耳鸣者合并听力下降的比例明显低于在一般环境及任何环境下听到耳鸣者(P<0.05);耳鸣对睡眠、心情、注意力的影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大多数患者影响心情,且程度较睡眠、注意力严重(P<0.05)。3.听力下降的临床特征及与耳鸣的关系497例听力下降患者中,只有283例能确定病程,其中病程6个月以内与6个月以上两组合并耳鸣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音神经性聋合并耳鸣比例较传导性聋、混合性聋高(P<0.05),但三种性质的听力下降合并耳鸣的匹配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合并耳鸣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听力下降者合并耳鸣的比例最高(占94%),重度听力下降者合并耳鸣的比例最低(占75%),表明听力下降程度越轻,合并耳鸣的比例越高。4.耳鸣与听力下降的相关性分析 634例患者中,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者仅93例,占14.6%;不相关者441例,占69.6%;不确定者100例,占15.8%。5.耳鸣与听力相关检查408例感音神经性聋的耳鸣音调的匹配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频率一致者仅占22.5%,耳鸣频率与听力下降最严重相邻频率一致者占18.1%,而不一致者高达59.3%。单纯耳鸣组的耳声发射未检出率远低于听力下降组(P<0.05);将耳鸣、听力下降作为可疑危险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耳声发射未检出的差异,结果显示听力下降是耳声发射未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84),而耳鸣不能作为耳声发射未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耳鸣与听力下降合并出现的几率达70.2%,但耳鸣与听力下降有相关者仅占14.6%,不相关者占69.6%,不确定是否相关者占15.8%。说明耳鸣与听力下降相关者仅占少数,大多数耳鸣与听力下降不相关,意味着二者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听力下降是耳局部的病变所导致,耳鸣则另有原因,很可能是与整体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2.耳鸣的病程、部位、音调、严重程度等与听力下降情况无明显相关,依据听力学检查对耳鸣进行病变定位以及根据耳鸣音调、响度等特征作为中医辨证依据可能是不可靠的。3.耳鸣与听力下降的人群分布不同:相较于听力下降者,耳鸣者的平均年龄较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脑力劳动者较多,可能面临的压力较大,容易影响脏腑功能而导致耳鸣的产生。听力下降使患者听到外界声音减少,因而可能比听力正常者更容易察觉到耳鸣,这可能是耳鸣与听力下降容易合并出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