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吐哈油田经过20年开发,主要油区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主力油层大多已被水淹,给油田开发稳产、高产带来很大难度。本文立足于第一性岩心、测井、油田开发和水淹层测井资料,以温西三块低孔、低渗、低矿化度储层、水淹层评价为重点,研究有利沉积微相带、水淹模式及剩余油分布。针对温西三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砂体结构特征及赋存状态,在注水开发中水淹程度及其测井响应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总结出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评价剩余油分布的7种水淹模式。其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单渗、河道叠置渗水淹模式注水开发水线推进时有不均,常在油层上部或叠置层间差异层形成中弱水淹层位;非主体微相席状砂渗、远砂渗注水开发水线推进差,常形成全层段弱水淹或未水淹层位。它们分别造成目的层段已动用油层和基本未动用油层的剩余油分布及挖潜部位。文中以实例具体分析了不同沉积微相控制水淹模式的测井响应特点及其解释方法,阐明了该区水淹层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