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X”和“X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兼论介词“于”的语法化走向及后果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兴盛,学界更加重视研究语言单位中的个案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本文旨在讨论介词“于”语法化后在构词中扮演如何的角色,其构词能力如何。文章主要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首先是讨论介词“于”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属性、存在方式和功能特点。通过翔实的数据我们论证了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最典型的介词之一的介词“于”,弱化成了现代汉语中的边缘化的介词。   其次是讨论“于X”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于”参与构词的方式之一是参与“于X”的词汇化。本文考察了“于是”、“于今”、“于此”三个组合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于X”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于”从句法结构的核心降格为词内成分,从一个独立成分虚化为粘着成分。“于X”是由介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   再次是考察“X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X于”是“于”参与构词的另一种方式。本文以“在于”、“善于”和“基于”三个词作为代表进行说明。在这一词汇化过程中,介词“于”被重新分析为词缀。“X于”主要是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其机制和特点与“于X”不同。   第四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于X”和“X于”两种构词类型进行全面对比,文章主要从使用频率和能产性强弱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比分析了二者在词汇化来源和方式、“于”的性质变化、“X”的发展变化、词汇化机制、分析过程、认知方式、能产性强弱七个方面的异同。   通过这四个部分内容的研究,本文对“于”的构词能力做了详细考察,得出结论“于”在“于X”式中构词能力比较差,在“X于”式中构词能力比较强。
其他文献
19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的驱动下,乡村女性进城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总是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十月》、《收获》、《当代》、《山花》、《作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国内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近年来,随着中蒙两国交流日益密切,蒙古国出现了汉语热,有很多蒙古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而国内对以蒙语为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和参考。独立学院唯有理清思路、谋划发展,闯出发展新路子,走上稳步发展、良性积累的道路,才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本文对独立学院发展的外部影响进行分析,理性对待、科学思考、认清形势,理清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空间,是促进独立学院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视野看,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
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在业内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离开教育学界,却并不被“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所承认,在教育学者努力构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同时,教育学却被其他人看做是一门“次等学科”,这确实令人难堪。事实上,相对于“非次等学科”的研究者们,教育学者的付出并不少,但得到的认同却不多,“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并且,“多年来‘教育学’已逐渐接受屈居次等学科的地位……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
一、引论    所谓权力,指某种强制力或影响力。一般来说,我国公立高校内部的权力主要分为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学生权力和政党权力。这四种权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高校内部主要权力结构,这种纵横交错的权力结构反映了高校组织内部不同权力主体的利益博弈。其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高校内部两种重要的权力形式,如果我们将公立高校行政定义为以公权力的运用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活动,那么公立高校行政权力则主要指公立高校管理
文学是一种重复,是回忆与沉思的结合。在文学作品中,得以重复的东西是一种意象,是一种与记忆中的物象十分相似又具有差异的情思。对于重复的研究源远流长,许多学者都致力于为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