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丝织业的生产机构主要有蚕室、织室、服官三种类型。汉代蚕室、织室的生产地点主要是在京师,而服官主要是指齐三服官和襄邑服官。蚕室隶属于少府的一种蚕丝的生产管理机构,设有蚕室令和蚕室丞。西汉前期织室分为东织室和西织室两个机构,管理官员有东织室令、丞和西织室令、丞;成帝河平元年(公年前28年)省东织室,更名西织室为织室,管理官员只有织室令、丞,均属少府。东汉世祖又省织室令,单置丞,且隶属于少府机构下的御府令。汉代官营丝织业大多采用手工业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规模比较大,其生产劳动力主要为织师、刑徒及奴婢。汉代丝织业的生产有两种形式:官营和私营。私营丝织业主要由私人进行作坊式或家庭式管理,生产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汉代官营丝织业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齐郡、陈留郡外,还普遍存在于巴、蜀等地区;齐之临淄、陈留之襄邑是汉代宫廷丝织品的主要供给地。秦汉时期,丝织业无论是生产规模及生产技术都在继续发展,随着汉代丝织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丝织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织机、缫丝、印染及刺绣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上。汉代无论是官营丝织业还是私营丝织业其生产规模都非常大,其中以汉代蜀锦的发展最具典型。汉代丝织品贸易非常繁荣,从事丝织品贸易的市场很多,所交易的丝织品种类有锦、绣、罗、纱、缦、纨、缟、缣、绢、练、、绫、绨、缎、绸、素、缇、毂、絮、织成、纯、缋、绘、缕、绶、绋等二十多种。丝织品的价格因地区不同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丝织品产地的丝织品价格一般低于非丝织品产地。汉代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间丝织品贸易及丝织品的对外贸易都非常繁荣。汉代丝织品的消费非常大,其一重要消费群体就是贵族、官僚。丝织品消费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功臣、皇帝巡幸地区的赏赐及对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馈赠。汉代的富民阶层也是丝织品的一大消费群体。平民百姓对丝织品的消费在汉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其消费量虽远低于上层贵族,但因其人口基数大,消费总量也非常可观。汉代拥有丰富的丝织品文化,特别是在对丝织品的崇拜、丝织品服饰的穿着等方面更显突出。主要表现在汉代丝织品文化的宗教性、政治性、社会文化性等方面。汉代丝织业的商品生产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时期,奢侈品生产趋势加强,并呈规模化、细密化。汉代奢侈丝织品生产的发展促使手工业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但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市场功能的完善,在某些市场里已形成了果品业、油漆业、丝织业等专业列肆,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汉代丝织业的进步丰富了人们对穿着服饰的选择,提高了汉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