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人们对优美的生态环境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步入了关键时期,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环境进一步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目前已经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所存在的污染问题,环保财政支出作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进而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的最直接的手段,从2007年政府收支改革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开始,国家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数额从2007年的995.8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297.61亿元,增长速度高达118.06%,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率的提高,因此,考察环保财政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环保财政支出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搜集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下:第一,对相关发展理论和文献进行总结,在兼顾考虑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基础上,重新塑造生态效率的内涵,然后考察环保财政支出的行为对生态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第二,对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进行梳理,对环保财政支出进行现状分析,并同时采用含有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模型测量生态效率,然后将其分解为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现状分析;第三,在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从生态效率的评价来看,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和环境效率较低,经济效率较高,对于绝大多数省份而言,低环境效率是造成低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仅有极少数省份的生态效率同时受到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第二,人均环保财政支出的增加是促进生态效率的提升的,在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这种影响是可以通过生态效率的“正外部性”作用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率。第三,人均环保财政支出对东部地区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和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正向关系。第四,在拓展性分析中,进一步探讨了模型的空间效应,同时表明邻近省份影响生态效率的误差冲击对本省生态效率产生负的影响,本期的生态效率受到前期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邻近省份的贸易开放程度、财政自主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环境治理强度对本省的生态效率也是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