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三十年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一种象征经济的视角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象征经济的角度重点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历程,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象征权力运作的各种技术与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尽管象征权力技术在任何社会任何领域中都可能存在,但我们认为,受到中国特殊的历史基础的影响,我国农业领域的象征权力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有其独特性,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支配效应,给农业市场化带来过西方经验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首先,文章通过检讨“物化”农业生产方式概念的抽象经济理论,来引出文化经济学、以至布迪厄的象征经济理论,突出他们在分析和解决中国农业生产领域里的问题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象征经济的研究视角。其次,文章紧接着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基础问题—即公社化和农民兼业问题,指出了政治权力技术与传统生产结构对现代农业变迁所带来的“制度锁定”影响。再次,文章指出了国家在打破这种“制度锁定”状态中的决定性影响和破冰尝试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积极的制度建设。不过在这里,我们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国家各种的制度性尝试并未给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一帆风顺的推动效果,文章着重分析了国家正式权力退出农村、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一策略在象征权力再生产上所产生的作用:第一是营造了一个非制度化集权体系中的自主性空间;第二是将权力关系的运作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中,进行微观化再生产。这两种象征性权力支配是农民及其组织的市场自主性空间受到损害的重要原因。在农业制度中正是这种基础未变的象征权力再生产导致了今天农业制度转型所面临的种种困局。在文章最后,我们通过对比讨论了制度经济学分析手段的局限,并以事实为例向大家提倡这种象征权力分析在理解农业以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时的重要性与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贫困现状入手,以中心--边缘理论的视角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在贫困问题中中心与边缘的不同发展差距。笔者从地理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和时代发展。由于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农民流
2006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但在总体上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之一就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区组织功能薄弱。我国农村老年协会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和局党组的部署,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生产安全
期刊
我在小学写字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要写好汉字,必须从小抓起;训练写字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观察的要领和技巧。一、主动观察我们平时在学生
学位
机构养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机构养老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机构养老的实质是养老职能的转移。我国机构养老的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
20世纪80年代末,internet(在我国译作互联网或因特网)在美国产生,随之人们就被带入了一个神秘的新世界里。这个新世界既真实又虚幻,既神秘又具体。人们在这个新世界里体会到了前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哗地响……20世纪60年代传唱的这首儿歌至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