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作为研究时段,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作为研究背景,以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下学术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重要意义,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体系的构建之路,并试图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框架,旨在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启发,为当下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本文共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考察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在分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构建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建构的策略;第三部分旨在通过前两部分的研究,初步构建一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大体框架。本文通过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现状的描述,指出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研究;(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研究;(3)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要素的研究;(4)公共文化财政及投入方式研究;(5)公共文化绩效管理与评估研究;(6)农村(及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等。在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构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地方性的个案研究较多,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少;(2)国内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水平明显落后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实践;(3)西方成熟文化理论与中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的初级阶段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对称。本文认为在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1)它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自觉;(2)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为已经出现的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3)它可以为国家公共文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构建策略,即走本土化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之路。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初步构建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基本框架: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它具有公有性、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和公共参与性等特点,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文化事业单位四个方面和公共文化政策和理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生产和运营、公共文化信息、公共文化人才、公共文化创新、公共文化资金保障、公共文化考评等八大系统。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目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更是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所以,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当下学术界有限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初步搭建一个大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框架,其细节性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后续的探讨再进行充实。
其他文献
【正】 清前期的统治者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这一时期的国家兴盛与强大。关于这一系列改革,局部的、具体的研究不乏其人,但就这百余年中的整个改革过程作连续性的
<正>引言随着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的高像素传感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安防监控摄像机,因而720P、1080P的高清摄像机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百万
<正> 十七世纪后半期的三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经过如下:一、1651年英国国会通过《航海法》,规定英国的一切进口商品只准从商品出产国直接进口
考察贵州状元夏同龢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他奇特的处世之道,那就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超然物外的政治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与夏同龢家世渊源和时代背景密切相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多元结构并存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现况调查、典型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多元结构进行了界定;3种结构社区卫
<正>好作品能够创造生命体。长久的阅读经验使得我们认定大体量的作家是通过创造生命体来亲近读者。重读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的历史时空和思想容量不禁让
以出膜后第60天的军曹鱼外周血液为材料,利用光镜显微技术研究了其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外周血液包括5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
<正>色尖草原的亚尔杰本来是个毫无过人之处的牧羊娃,偶然在草原上被格萨尔王的大将丹玛选中,经历一次"开膛破肚"的仪式,忽然口绽莲花,天界人界的事件像融化的雪水,汩汩流出,
宗教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寺观、园林建筑、石窟雕塑、绘画等历史遗产,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这些宗教名胜遗迹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包括《老子》甲乙本在内的一批帛书。其中《老子》本卷前有四篇分别标明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的古佚书,引起了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