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活农产品有着区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属性,在生产上具有生产规模小、季节性明显、区域性显著、生产周期长等特点,物理上不易贮藏,市场上供需的价格弹性为刚性,流通上对流通的设施、保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鲜活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整个流通过程中供应产地轮换,流向分布复杂,大体上呈现出从主产区流向短缺区的趋势。随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已逐步形成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模式,从而流向分布上呈现交叉流动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归纳总结并分析区域鲜活农产品在产销地之间的流向流量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蔬菜、水果、水产品的生产格局、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判断鲜活农产品的大致流向形势及流量分布规律,如生产量大、品种间替代性强、消费的价格弹性系数非常小的蔬菜流量相对于水果、水产品而言较大,水产品生产区域性非常强,大致呈现从主产区向短缺区流动的趋势;然后,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主产地市场与各销地市场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符合长期均衡关系的市场组合构建VEC模型以检验短期整合情况,用Wald-Granger检验分析存在均衡状态的市场组合间的价格波动传递关系;其次,通过对京西蔬菜批发市场上11个蔬菜品种的实地调研与监测,分析各品种蔬菜流向格局的形成过程,并对市场上的交易量季节性变化规律和环比增长率波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后,在前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流动半径的定性分析,为优化流向格局提供基础。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流动形势由供需决定;2)从长期来看,主产区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产销地间价格联系以及流向流量的关系紧密;3)大白菜在东南沿海地区与主产省份之间的市场价格联动效应较差,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宁夏市、陕西省及甘肃省等地与主产省份之间的价格传导效应较为稳定;4)鲜活农产品流向格局大致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流向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类型,一是单点供应模式,即基本从一个外地流入的流向模式,二是两点供应模式,即以本地与其他外地为中心的流向模式,三是多点供应模式,即是以两个及以上外地为中心的流向模式;5)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量的分布季节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