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冲突分析与诊断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k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土地利用冲突问题越来越大,并阻碍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诊断出土地利用冲突可以为提出合理的解决冲突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因而对土地利用冲突的诊断、分析成为解决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中土地利用冲突诊断、冲突产生的原因等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应变缺乏弹性,影响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实现。开展土地利用冲突研究有利于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故土地利用冲突分析与诊断研究工作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性和紧迫性。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系统的分析了土地利用冲突三个方面和常用的冲突诊断方法,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论文的研究工作。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进行土地利用冲突分析。主要分析土地利用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冲突产生的热点地区,以便为三个主要冲突对的研究奠定基础。对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冲突,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冲突及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冲突问题。对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安全冲突,主要是研究土地集约利用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对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冲突,着重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间的衔接问题。   (2)在土地利用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冲突的诊断方法。尝试采用LFA方法,PSR模型,空间叠置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冲突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各种冲突的特点及不同表现形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LFA用于定性分析兰州市存在的各种典型的土地利用冲突,PSR模型方法用于研究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性,空间叠置分析法用于诊断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冲突问题。   (3)选择兰州市为例来进行实证研究。兰州地区各种土地利用问题突出,其土地利用特点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其典型性,故非常适合作为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明确土地利用冲突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冲突的形式,采用合适的方法诊断兰州主要冲突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兰州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各种限制条件下土地利用冲突的诊断方法体系,为我国其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准备。   研究结果表明:LFA方法,PSR模型及空间叠置分析法形成的冲突诊断方法体系在兰州市得到实现。采用LFA对兰州市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进行系统研究,能够分析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后果,研究了协调兰州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的途径,可以为未来缓解土地利用冲突,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有益帮助。采用PSR模型研究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性。PSR模型较好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性,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采用空间叠置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间的冲突。规划图件空间叠加的结果,得出了兰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冲突空间诊断结果。   论文的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土地利用冲突诊断方法上的探讨和尝试,旨在抛砖引玉,诸多的不足仍有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的存在引发了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成为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阻碍。城中村社区的有效治理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突出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农村走向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推动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智慧职教云教学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
村民参与村“三资”监管是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的结合点。随着沙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推进。沙县村集体资产经营方式不断多元化,村“三资”管理越
他们不辞辛苦、甘于寂寞,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深山密林.他们一年365天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青山,用双手换来苍翠,他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护林人,
期刊
Great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can herald the high potentials of CsPbBr3 nanocrystals (NCs) to function as the fluorescent probes for early tumor diagnosis.Howe
Advanced hybrid nanomaterials (nanohybrids) with unique tailored morph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targetoriented catalysts due to the 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