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与诗学中的重要范畴。在魏晋时期,“兴”从汉代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审美与文艺范畴当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山水景物也逐渐进入到文人墨客的审美经验当中。审美主体运用“兴”的方式,在物感、兴发、创作和鉴赏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中,与山水景物沟通交流。本文分为四章来阐述魏晋时期“兴”在山水审美经验与诗歌创作中的作用。首先,通过比较汉魏诗学中“兴”的不同来简介魏晋之“兴”的内涵,并且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两方面探讨其转变的原因。其次,从审美感物角度出发,将“兴”看作山水审美经验的特殊物感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再次,从文艺创作角度出发,阐释山水景物兴发灵感的过程与要求,同时指出“兴“进入表达环节后呈现为譬喻与寄托的修辞方式。最后,从文艺鉴赏角度出发,指出魏晋诗歌追求一种“言外之意”的“兴”味,并且以三种山水主题为例,分析其中的审美趣味。本文创新点在于,试图以具体的审美经验作为载体,探讨与呈现一种文艺理论的生存状态,抛砖引玉,将对“兴”的研究从笼统的范畴划定和历史爬梳向具体、细化研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