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模型与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种新兴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教育界掀起了智慧教育的研究热潮,形成了如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新形态。技术将对未来教育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深处于技术变革教育的漩涡之中。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使教师之智慧与技术之智能相融合,是判断智慧教育是否“智慧”的关键点。尽管智慧教育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其讨论核心却多是新兴技术介入教育的形态等,对适应技术变革的真正主体——教师的讨论相对较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智慧教育的发展还缺乏衔接。在智慧教育时代,教师需提升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新兴技术带来的教育变化,让智慧教育从技术的智能中彰显出教育者的主体性,让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境界”的智慧教育在人之智慧与物之智能的交合中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首先,研究对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阐释。以教育信息化为连接点,梳理教师信息素养与智慧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而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需要教师发展信息素养以回应智慧教育之变,并以信息素养嵌构教师智慧彰显教育智慧为发展目标。在智慧教育时代,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智能技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需要结合学科特性、生成技术思维的信息意识,聚焦领域变化、掌握新兴技术的必备知识,深度融合技术、共构教育智慧的信息能力,恪守信息道德、规避伦理风险的信息伦理道德等等。结合高校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性,其信息素养的应然表现应该集中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两个方面,在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智慧教学设计、开展智慧教学和升维评价功能等能力;在科研方面,应具备精准获取相关资源、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和科学处理研究数据等能力。其次,为了解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市展开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经过调查发现,高校教师信息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个体对技术的认可度还有待改观;信息知识水平一般,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信息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数据分析能力;信息伦理整体良好,行为规范尚待改进;群体差异比较严重,文理分化十分明显等等。接着,从宏观因素、人际因素、技术环境和个体需要四个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成因。发现在宏观因素方面,政策工具使用失衡、文化层次缺乏衔接;人际因素方面,存在组织培训不到位、师生素养不对等、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技术环境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平台建设不够合理、科研资源不够健全;在教师个体方面,存在教师教学需求不同、个体适应能力各异和教师个体意识不齐等问题。接着,从实际层面回归到理论层面,构建了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模型。一方面,分析了11个影响因素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立足于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将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认可与认知、学习与应用、适应与创造三个阶段。将影响因素分为宏观要素层、同伴群体层、业界组织层、技术环境层、学习资源层和个人需求层等6个层面,结合信息素养发展阶段构建了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模型。其中,每个层面对教师每个发展阶段的作用机制不同。在个体需求层面,高校教师经历了对技术需求性思考到需求性建立,再到需求满足后的需求再建构;在学习资源层面,从资源构建入手,进而转向资源推广,再到推动资源创新;在技术环境层,需从技术构思与开发入手,进而赋能实际教学、搭建整体环境,再到新兴技术供应使教师自主创设智慧环境;在业界组织层,需形成组织共同体,实现由技术倡导、案例探索到专家指导、完善培训,再到开展研究合作等转变;在同伴群体层面,同伴群体需形成合作群体,实现由交流到合作学习再到合作创新的转变;在宏观要素层面,政策、制度、文化对教师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通过发挥6个层面对教师信息素养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作用,使教师信息素养在各个因素的精准助推下,实现长足的发展。最后,结合理论模型和现状分析,提出了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在宏观要素层上,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发挥教育政策的引领推动作用;构建灵活的制度体系,生成人机和谐的长效提升机制;注重信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在业界组织层上,需要促进技术专家的跨界合作,共同构筑技术环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引进新兴技术;及时完成技术评估,合理布局智慧教育环境;优化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培训效果;构建协作创新共同体,实现技术与素养的协同更新。在技术环境层,需要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推动技术供需结构化转型。在同伴群体层面,需要加强异质性群体交流和同质性群体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认知流动,彰显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从高校教师个体层面出发,需要激发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提倡高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并探索多元化的信息素养评价方式。
其他文献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之悖。为此,立足知识教学的知识论,在知识的本体智慧、意义智慧、生成智慧与实践智慧等智慧属性之上明确“知本蕴智”的知识观。进而提出智慧教育下知识教学彰显智慧意蕴、实现育人价值的变革理
期刊
混合所有制办学能够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以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对12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多元主体""法律政策""学校治理""办学期待"构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影响因素。该影响因素能够将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和诉求完整关联起来,形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的运行逻辑
期刊
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究了加强其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期刊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思政元素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融合,以知识点为依托挖掘并建立思政案例库,探索思政元素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方式,丰富教学。通过课堂最后几分钟的交流、开放讨论、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思政效果的交流反馈,全时间、全空间、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思政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内化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感悟思政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期刊
学校安全是社会安全的一部分,日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通过对日本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的系统论分析可以发现理念、责任、机制与空间系统要素的独特构成和关联逻辑。最大限度规避不确定性,实现师生共同安全是危机管理理念要素的核心;学校责任和行政管理部门责任是责任框架要素的核心,协同性、人文关怀、他人本位评价、透明性是责任框架要素的主要特点;合作、人本、交互、公开是责任框架要素的价值表征;危机管理硬件
期刊
当前,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全过程融合正推动教育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同时衍生出算法歧视、技术滥用、隐私泄露和教育主体错位等技术伦理风险,如何规避风险以最大化享受智能技术红利成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文章首先分析技术伦理相关报告文件,刻画智慧教育在智能技术、教育主体、教育数据和教育监管四个向度的技术伦理取向;然后,文章剖析“教-学-管-评-练-研”六大智慧教育典型场景下的差异化技术伦理风险表征,将其
期刊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然迈进全新的轨道,中央明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CJ证券作为我国大中型区域证券公司的代表,凸显出经纪业务收入逐年下滑,客户流失率升高,工作人员积极性降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典型问题。结合4Ps营销组合理论和差异化理论,提出拓展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实行差异化佣金定价,开展多样化促销方式,拓展多元化营销渠道等优化CJ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的方案,帮助面临
期刊
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带来智慧教育变革和数字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教育和社会其他领域的伦理问题。面向技术、教育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智慧教育急需伦理关切和标准化引领。文章从伦理维度对共同富裕与智慧教育标准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提出符合共同富裕目标和伦理价值的智慧教育标准化建设建议,旨在促进共同富裕发展
期刊
日本是最早进入学历社会的国家,日本学历社会中,教育重视学校选拔的功能,个人的学历与就业、工资报酬、社会地位紧密相连,此时的基础教育显现出了一系列教育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引入了学校"第三者评价",期望加强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完善已有的基础教育评价。目前,我国也正处于学历社会时期,了解日本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举措,理解日本学校"第三者评价"的意义及功能,可以更有效地
期刊
文章以CNKI数据库2000-2021年收录的与“智能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和Excel软件,采取词频分析法与共词聚类法等方法,对国内智能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热点进行画像与分析,以期勾勒新世纪以来我国智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状貌和发展图景。研究发现,我国智能教育是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兴起的研究领域,大致经历了孕育期和激增期两个阶段;研究热点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