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其所处微环境状态密不可分,肿瘤微环境已成为肿瘤防治研究的新方向。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微环境组成极为丰富,对其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本研究采用半定量法对慢性纤维包块型胰腺炎(fibrous mass-forming chronic pancreatitis, FMCP)和PDAC微环境中主要病理改变观察比较;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以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人PDAC组织及细胞株中成纤维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FAP)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SDF-1)的表达,并对FAP与临床病理参数及PDAC预后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人PDAC外周血中髓系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的比例,IHC法检测PDAC组织中叉头样转录因子(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的表达情况;利用胰腺癌细胞株裸鼠原位成瘤、慢性胰腺炎病变基础上胰腺癌细胞株裸鼠原位成瘤、正常小鼠降低免疫力后人胰腺癌细胞株原位成瘤以及人PDAC组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原代移植4种方法,尝试建立PDAC肿瘤微环境在体研究平台。结果发现,FMCP与PDAC间质病理改变十分相似;间质标记物FAP及SDF-1在PDAC癌细胞中高表达,且FAP表达与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预后均密切相关;PDAC患者外周血中MDSC比例明显升高,术后5天MDSC比例则明显下降,另外,PDAC间质中表达FOXP3的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人PDAC组织SCID鼠移植法中,17例移植成功(48.6%)。每一例肿瘤组织P0代移植成功率10%~60%不等,比较人PDAC组织及其对应移植瘤各代组织病理形态,结果显示基本一致。上述结果提示,FMCP及PDAC微环境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FMCP具有PDAC发生的间质微环境基础,可能为重要的PDAC癌前病变;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间质相关蛋白直接参与促纤维结缔组织形成过程,FAP分布的特异性使其可能成为PDAC治疗的理想靶标;MDSC与PDAC的关系密切,可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 Treg)参与免疫逃逸过程;人PDAC组织SCID鼠原代移植法肿瘤较好地保留了其人来源组织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是当前建立PDAC肿瘤微环境体内研究平台较为可行的方法。本课题为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在PDA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及在体平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