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滥捕乱杀,林麝濒临灭绝,已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圈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健康问题一直制约着人工养麝的发展。菌群失调是引起林麝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饲喂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宿主肠道菌群平衡的改善和恢复。本研究通过测定对照组(4头)、试验组A(4头)和试验组B(4头)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和血清中几种免疫相关因子含量分析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育成林麝体重及免
【基金项目】
:
2017年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人工养麝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集成及推广应用》;2017YSZH0008;2017/01-2018/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滥捕乱杀,林麝濒临灭绝,已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圈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健康问题一直制约着人工养麝的发展。菌群失调是引起林麝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饲喂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宿主肠道菌群平衡的改善和恢复。本研究通过测定对照组(4头)、试验组A(4头)和试验组B(4头)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和血清中几种免疫相关因子含量分析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育成林麝体重及免疫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究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育成林麝粪便菌群的影响;此外,采用活菌计数法测定粪便中乳酸菌的数量。主要结果如下:1.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育成林麝体重、免疫及粪便中乳酸菌数量的影响:饲喂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后,对照组与试验组育成林麝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试验组AD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血清中Ig A和Ig G的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FN-γ、Ig M和IL-2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B粪便中的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与对照组粪便中的乳酸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2.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育成林麝肠道菌群的影响:粪便样品共检出的细菌有21门,37纲,63目,132科,256属。饲喂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共有OTU数量增加;试验组B的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hannon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和试验组A的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对照组的Chao1和ACE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在主成分分析图中,试验组A和试验组B样出现聚类现象,对照组仍然较分散。饲喂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后试验组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出现较大变化。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Pseudomonas)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瘤胃球菌(Ruminococcus)、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育成林麝体重的增长,提高育成林麝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平衡育成林麝肠道菌群,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为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林麝人工养殖中的广泛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其他文献
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是我国特有地下啮齿动物,终生营低氧、高二氧化碳的洞道生活,在形态、生理及分子方面进化出一系列适应机制,成为研究低氧耐受的理想模式生物。其中,抗氧化酶系统及其调节机制是低氧耐受的重要策略。研究表明,氧是需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若机体缺乏充足氧供应,会引起氧化应激而产生多余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使脂质、核
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是一种短链脂肪酸,作为镇静药物被广泛用于稳定情绪和治疗癫痫。服用VPA的孕妇,其子代罹患孤独症的比例升高。研究表明,VPA影响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增殖分化、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及形态变化。VPA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从而导致孤独症样行为。叶酸(folicacid,FA),又称维生素B9,作为体内重要的一碳单
黄壤是四川旱坡耕地第二大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东部及其四周的中低山区,区内降雨丰沛。黄壤土壤结构较差,同时,坡耕地不合理的耕作措施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黄壤坡耕地的主栽作物之一是玉米,夏玉米的生长季节(玉米季)具有与降雨侵蚀期相重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黄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季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研究,揭
朱鹮 为东亚特有鸟类,被列为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濒危(EN)物种和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自1981年发现至今,关于朱鹮宏观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其分子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在传统分类学上,朱鹮早期被归为鹳形目(Ciconiiformes),在最新的鸟类分类名录被归于鹈形目(Pelecaniformes),其分类
农业生态系统中,磷肥和畜禽粪便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磷过剩,引发潜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磷富集植物对磷(P)的吸收积累能力较强,可有效提取环境中过量的磷,施氮可增强磷富集植物磷吸收积累能力,提高植物磷修复效率,然而针对施氮促进磷富集植物磷吸收积累的相关机理研究还较缺乏。本文通过土培盆栽试验,以前期筛选获得的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适宜施氮条件下的磷富集能力和根际土壤特性,以期
给定一个分形奇异测度,判断其是否是谱测度是当前分形几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我们将安丽想,付小叶,赖俊杰[43]中的结果推广到了任意n维,并引入了其中等正则,允许族等的概念,从而巧妙地将测度的谱性问题转化成为验证是否存在一个子列是等正则或允许族,随后将此应用到Moran-Sierpinski型测度的谱性研究中.全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预备知识以
捕食线虫真菌寡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通常情况下营腐生生活,当感知到四周有线虫时会产生捕食器官—三维菌网来诱捕线虫。捕食器官作为捕食线虫真菌从腐生到寄生转化的标志,对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前期通过RNA-seq技术对寡孢节孢野生型菌株捕食器官形成关键时间点进行测序和分析,成功筛选出1951条候选的lncRNAs,并从中选取了54条经生物信息学预测有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又名桃蛀果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是我国落叶果树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为普遍的食心虫类害虫。该虫在国内分布极为广泛,除了西藏以外的各个省份均有分布。桃小食心虫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包括苹果、梨、枣、杏等10余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幼虫通过钻蛀果实造成危害,每年发生1-3代不等。
荷斯坦奶牛耐寒不耐热,热应激严重影响泌乳牛生理状态,导致产奶量下降,乳品质降低,发病率上升,对养殖业与乳品加工行业造成巨大打击,目前养殖业大量采用喷淋-风扇相结合的方式在热应激期进行降温防暑。虽然目前关于热应激对奶牛具体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没有明确降温方式,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针对性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为探究喷淋-风扇降温方式下,热应激期牛舍环境参数变化,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生理、生产、生化指标
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e)是国家I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四川天全县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一带,数量稀少,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本研究以天然分布光叶蕨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结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光合作用等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其濒危机制,为种群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叶蕨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重要值右岸居群为26.62,左岸居群为35.77,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