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在新闻语篇中的实现途径研究——评价理论视角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正是通过新闻报道,人们才能了解世界近期所发生的大事,其他民族的生活以及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同时,新闻也对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精英做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然而,与其所宣称的客观公正相驳,新闻也是一种由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决定的语篇。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科学事件,但是从来自不同国家和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受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之深。 然而,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如何嵌入于新闻语篇的?它们是怎样在新闻语篇中得以实现的?新闻语篇中的不同声音如何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新闻报道者又是如何通过评价新闻来影响读者?弄清这些问题,将对于了解新闻报道者在向读者传递新闻内容的同时,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在新闻语篇中,进而影响读者的价值取向的策略,以及揭示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实现途径等至关重要。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世界范围内针对中国“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这一事件的不同报道,试图从评价词语的态度定位,对话定位及互文性定位的角度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继而总结出新闻报道语篇中用词的一些规律。 本文以三十篇有关中国“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事件的国际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一个语料库,借助Wordsmith工具软件的Concordance程序,对语料进行定量分析继而进行定性分析。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新闻报道的语体分析和人际意义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解读来自不同政治背景的新闻报道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其他文献
在社会学中,文化、社会交往、社会结构构成了社会实体。社会交往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起源,社会结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社会遗产。 中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