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桃花扇》小说化和音乐化叙事的翻译探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扇》是中国传统戏剧明清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且已被国内外著名译者翻译成多种版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原文本还是译本都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快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步伐,本研究试图基于舞台表演对《桃花扇》原文本及其两个英译本从小说化和音乐化叙事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对比研究。可表演性和上口性是戏剧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翻译中国传统戏剧时,对原文可表演性和上口性的保留或移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本是否适合用于舞台表演。然而,先前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两点,所以本研究关注《桃花扇》中《骂筵》这一出小说化叙事的可表演性以及音乐化叙事的上口性。为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了孔尚任的《桃花扇》的高潮《骂筵》一出,以许渊冲、许明以及陈世骧、阿克顿、白芝翻译的两个相对应的英译本作为案例,文中的对比研究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并对此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在研究音乐化叙事时,本文以韵律音系学作为评价体系,选取押韵,时长和音高作为三个参数来研究曲的音美,并采用了以下软件:UltraEdit、ABBYY Finereader、TTS、Cooledit Pro以及Praat。研究发现:首先,在小说化叙事方面,许译本比陈译本更好地抓住了明清传奇中小说叙事的重点。许能准确把握住谁是说话的对象,在叙事中需要作者或旁白的身份代入时能很好地体现出他们的身份。在对叙述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时,许为了让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叙事者的内心,在翻译时直接以观众为对象抒发心情。所以,对以观众为主的戏剧表演而言,许译本更简洁明了,更符合可表演性的要求。其次,在音乐化叙事方面,因为戏剧中的叙事者通过讲故事尤其是吟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本文选择《骂筵》中的曲为研究对象,在句子层面上从押韵、时长、音高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音乐化叙事。在押韵上,陈译本没有押韵的痕迹,许译本虽然没有遵循原文本的押韵形式,但是他选用了类似英语打油诗的“AABBA”的押韵,很好地体现出原文本中隐藏的自嘲含义。在时长上,陈译本远比原文本长,而许译本的时长与原文本非常接近。可见许注重时长的变化并且尽力实现译本与原文本在时长上的对等。在音高上,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译文很难与原文本保持一致性。但是许版本的音高明显比陈译本低而且音高变化趋势相对稳定。综上所述,许更注重语言的形美和音美,更好地实现了上口性。而且由于许能更好地理解叙述者的心理并且在翻译时努力将这一细节译出,所以许译本在建立整出的情感基调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明显优于陈译本。此外,许译本也更深刻地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一主题。在叙事学和韵律音系学的理论框架下,本研究从适合舞台表演这个角度并通过语料库手段对明清传奇历史剧的代表作《桃花扇》及其两英译本的小说化和音乐化叙事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不仅能推动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研究,而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进入大数据时代,生活中各个领域都会用到计算机,接下来分析计算机数据环境下互联网公开高考数据处理对录取率信息的有效评价。录取率评价系统依靠计算机数据系统,能够实现存
为提高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选相投切技术的自动无功补偿装置,专门针对如何实现在电压过零的时刻闭合真空开关、在电流过零的时刻断开真空开关进行
日益成熟的版画技术与满足市场多样需求生成双重动力,催生康乾年间方志在编纂出版时插图蔚然成风。纵览近千年方志编修史,这个时期的插图在量质两极均发生堪称转折性的变化。插
从古至今,我国的水利建设一直是一个庞大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水利已经可以满足灌溉、发电等不同功能,对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带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下,建设更加健全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