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Il-17A在牙根吸收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abb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大鼠正畸力致牙根吸收模型,观察正畸力致牙根吸收模型的形态学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对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进行检测,为研究该细胞因子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20~250g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大鼠正畸力致牙根吸收的动物模型,以大鼠上颌切牙为支抗牙,80g初始力值拉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对侧未加力为自身对照组。在加力后0、3、7、10和14天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各12只。通过HE染色观察牙根吸收的形态学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测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A细胞因子在牙周组织的表达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HE染色结果显示:加力0天后与未加力侧自身对照组,大鼠上颌加力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根压力侧牙根表面未见吸收,牙槽骨边缘相对整齐;加力后第3天,近中牙根压力侧牙槽骨表面可见轻微不连续吸收;加力后第7天,压力侧牙槽骨区域有比较明显的骨吸收陷窝;但牙根表面尚未出现明显的骨吸收陷窝;加力后第10、14天,牙根压力侧牙槽区域以及牙根表面都可见明显的蚕食状骨吸收陷窝。   2、TRAP染色结果分析显示:加力后第3、7、10、14天,大鼠加力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根压力侧单核及多核破骨细胞的数量,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单核破骨细胞数量第7天达峰值,多核破骨细胞数量第10天达峰值。   3、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显示:加力后第3、7、10、14天大鼠加力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根压力侧IL-17A的表达,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积分光密度值第10天达峰值。   结论:   1、随着加力时间不同,破骨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其中单核破骨细胞数量第7天达峰值,多核破骨细胞数量第10天达峰值,证实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起着关键作用。   2、IL-17A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与多核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同步,提示IL-17A可能通过影响破骨细胞的数量来参与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但其确切的作用机理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中的临床效用,评价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就诊于遵义医学院第五附
目的:①建立离体乳牙生理性吸收脱钙模型,为研究儿童乳牙根生理性吸收不同时期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提供实验基础。②观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