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GSPS采集模块数字系统设计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频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高频电信号测量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高频信号的测量分析通常需要高采样率、高带宽的示波器,并且要求示波器具有多种数据处理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应用,结合计算机资源的插卡式示波器需求也逐渐增多。本课题在设计PXIe示波器采集板卡的基础上,完成12.8GSPS数据采集模块数字系统的设计。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高速采集模块数字系统整体设计。结合实际需求,根据高速采集系统的架构与原理,分别对模数转换器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合适器件构建采集系统。分析高速采集系统对时钟的需求及时钟抖动对高速采集系统的影响,设计具体的时钟方案。在此基础上给出本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2、高速数据接收与处理设计。分析了JESD204B串行传输协议,设计了基于JESD204B协议的时间交替采样系统,并分析TIADC系统造成的各种误差,设计误差校准方案。对高速采样数据进行接收,设计异步FIFO对数据进行同步接收,然后研究ADC与FPGA之间数据映射与解映射的关系,并由此设计出高速数据接收方案。同时,还分析了多个ADC之间的同步问题。此外,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数字示波器不同的采集模式,分析硬件分频和峰值检测等数据处理的实现方案,给出了具体的逻辑电路。3、存储与触发模块设计。详细分析了数字示波器触发功能的原理以及模拟边沿触发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给出了一种数字边沿触发方案。通过对高速采集系统高速数据流的数据吞吐量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外部存储器DDR3 SDRAM的存储电路。并根据FPGA中MIG核读写时序要求,设计DDR SDRAM的逻辑电路,实现对DDR3 SDRAM的读写控制。结合数字边沿触发及存储控制电路,设计出准确识别一段采样数据中触发点的方案。本课题设计的高速数据采集模块,最高实时采样率12.8GSPS,垂直分辨率8bit,最大存储容量2Gpts。具有硬件分频、峰值检测与大容量数据存储功能,并且可以通过数字边沿触发找到准确的触发点,使得波形能够稳定显示。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电子测量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ADC时间交替采样技术(Time-interleaved ADC,TIADC)是当前国内研究采样率提升的主流方案,TIADC系统中要提高采样率的前提是实现系统中多器件采集同步且系统采样率越高对同步精度要求越高,同时,系统中因多片分离器件的非一致性所造成的失配误差使系统性能下降。为实现系统高采样率同步、高分辨率采样及失配误差校正,
伴随着5G通信、雷达侦测等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系统在速率,带宽与精度等指标上也面临更高的需求。光学时间拉伸模数转换器(TS-ADC)通过光子学所具有的宽带、低抖动、抗电磁干扰等特性,利用光学时间拉伸技术对高频信号进行时域展宽,实现传统电子ADC性能的突破,采集系统的采样率、模拟带宽等指标的提升。而在光学时间拉伸过程中将难以避免的引入光载波包络失真以及群速度色散相位偏移失真等误差,这导致其难以得到广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具有强度高、密度低等良好性质,然而它在长时间服役过程中会产生脱粘断裂等缺陷,给设备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基于光激励的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安全、速度快、易于操作等优势,常被应用于复合材料内部缺陷检测。但是采集的热视频,基于材料和设备本身性质,会受到高背景噪声等的干扰,无法直接观测缺陷,因此缺陷检测算法具有必要性。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对视频序列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自行
近年来,随着弱磁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基于原子磁力仪结构的弱磁传感器在理论水平上实现了弱磁传感领域里的最高磁场灵敏度。特别是基于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exchange relaxation free,SERF)理论制作的磁力仪,其灵敏度已经超过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ometers,SQUIDs),并且低成本、微型化的优势使其在弱磁探测领域被
用以运输天然气和石油的管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之一,它属于铁磁性材料,相对磁导率远大于1容易磁化。管道服役过程中,容易遭受地质灾害、地壳运动、内外酸性介质腐蚀等环境的影响,在管道内外部、焊缝处造成不同程度腐蚀和破坏,导致管道爆炸、输送介质泄露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对管道定期安全性检测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基于电磁涡流检测技术对油气管道内部表面缺陷的检测。涡流检测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无
如今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增大,人们越发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人体行为识别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医疗,健康,娱乐,监控方面均有涉及。对获取有时效性,便捷性,可视化简单信息的需求增加,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人体行为识别的发展可观。传统的人体行为识别方法往往只是借助可穿戴,摄像头,录音笔等设备获取原始数据,离线分析得出结果,但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滞后性,获取信息,标定数据过程繁琐。如何快速便捷地采集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无人车、无人潜航器、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体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高效的语义SLAM系统是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进行自主定位、导航和人机交互等高级任务的基础。而三维语义地图的构建作为该系统的一项共性的核心技术,是当前的难点问题。特别是现有成熟的激光或者视觉SLAM系统还无法做到对环境中高维的语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现有的语义SLAM系统的实现高度依赖强大的算力和不可解释
自主探索是一种机器人在任务过程中动态地发现周围环境并进行实时建图的方法,适用于测绘、灾区勘探和巡检等领域,特别是多机器人与单机器人相比,在大规模场景中更有优势。在多机器人协同探索过程中,每个机器人都要识别其下一个探索目标点,还要与其他机器人进行协调,其目的是减少探索过程中的冗余信息,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覆盖一个初始完全未知的环境。本文重点研究了探索过程中,如何对机器人的目标点进行有效地评价,以及如何
自1960年美国军方开展外骨骼机器人项目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不断进行各种外骨骼机器人的探索,以期实现助力助行的目的。然而,作为一种与人体紧密接触的可穿戴设备,外骨骼的性能受到结构、执行器、绑缚、控制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评估外骨骼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成为外骨骼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面向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人机耦合系统建模和仿真相关的研究,以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人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协作”应运而生,人机协作并不是简单的人机分工,而是充分开发人和机器人的互补能力,实现团队绩效最大化。本文面向人机协作搬运场景,针对该场景下的人和机械臂之间如何实现高效的协作展开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为:(1)根据研究需求,确定平台的设计方案,搭建基于sEMG和IMU的人-机械臂协作验证平台。对肌电传感器和姿态传感器进行二次开发,搭建基于Py Qt的上位机软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