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过程试验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wj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并导致该区生态极其脆弱、黄河成为时刻威胁下游两岸的世界著名“悬河”。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泥沙灾害与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细沟间侵蚀过程是黄土高原坡面上面积最广的重要侵蚀过程和严重侵蚀产沙的重要根源之一。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是细沟间侵蚀过程具有的重要、典型特征并承载着侵蚀过程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科学问题。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导致的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携带的化学物质流失给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土壤质量、可持续发展及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及危害。开展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过程研究可以深入揭示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及其动力学机理,深化对细沟间侵蚀过程机理的认识,推动坡面侵蚀理论进一步发展,并为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水系土壤侵蚀及水环境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论文以黄土高原粘黄土为试验土壤,采用三区土盘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在不同雨强(0.7,1.0,1.5,2.0和2.5 mm min-1)及不同坡度(12.28%,17.63%,26.79%,36.40%和46.63%)完全组合下,开展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过程试验研究,分析研究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机理、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强度、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的耦合效应,实现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揭示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1)降雨过程中,雨滴分离分选泥沙中<0.002 mm、0.002-0.05 mm、0.05-0.25 mm、0.25-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分别为9.09%~19.01%、46.34%~65.09%、15.27%~33.08%、0.76%~13.86%及63.28~217.41μm;随雨强增大,<0.002 mm、0.002-0.05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先降低后升高,1.5 mm min-1雨强下最小,0.05-0.25 mm、0.25-2 mm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先升高后降低,1.5 mm min-1雨强下最大,均可用抛物线方程描述;随坡度变陡,0.002 mm、0.002-0.05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降低,0.05-0.25 mm、0.25-2 mm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升高,均可用对数方程描述;黄土坡面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因子方程包括雨滴分离有效粒径颗粒组成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因子方程,分别为各粒级有效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对雨强和坡度变化综合响应的二元幂函数-指数函数复合方程。雨强和坡度对雨滴分离分选泥沙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50.86%和38.16%;(2)雨滴分离分选泥沙中<0.002 mm、0.002-0.05 mm有效颗粒富集率大于1,分别为1.27~1.8、1.13~1.31,0.05-0.25 mm、0.25-2 mm富集率小于1,分别为0.59~0.75、0.23~0.94,表明雨滴分离分选过程是雨滴优先分离<0.002 mm和0.002-0.05 mm有效粒径颗粒的选择性分离过程;(3)降雨过程中,片流搬运分选泥沙中<0.002 mm、0.002-0.05 mm、0.05-0.25 mm、0.25-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分别为10.28%~27.84%、52.37%~67.76%、3.93%~32.28%、0.44%~7.01%及29.07~135.10μm;随雨强增大、坡度变陡,<0.002 mm、0.002-0.05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降低,0.05-0.25 mm、0.25-2 mm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升高;黄土坡面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因子方程包括片流搬运有效粒径颗粒组成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因子方程,分别为各粒级有效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对雨强和坡度变化综合响应的二元幂函数方程。雨强和坡度对片流搬运分选泥沙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53.30%和40.96%;(4)片流搬运分选泥沙中<0.002 mm、0.002-0.05 mm有效颗粒富集率大于1,分别为1.29~2.20、1.23~1.42,0.05-0.25 mm、0.25-2 mm富集率小于1,分别为0.40~0.76、0.05~0.49,表明片流搬运分选过程是片流优先搬运<0.002 mm和0.002-0.05 mm有效粒径颗粒的选择性搬运过程;(5)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是雨滴优先分离<0.05 mm有效粒径土壤颗粒及片流进一步优先搬运雨滴分离分选泥沙中<0.05 mm有效颗粒的过程。2.阐明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机理。(1)雨滴动能与片流流速(v)组合是描述雨滴分离分选泥沙中<0.00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的最佳降雨物理及片流水力学参数,雨滴动能、片流水深(h)和片流流速组合是描述雨滴分离分选泥沙中0.002-0.05 mm、0.05-0.25 mm、0.25-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的最佳降雨物理及片流水力学参数;建立雨滴分离分选动力学方程时考虑片流水力学参数可极大地提高方程模拟精度;(2)黄土坡面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动力学方程包括雨滴分离分选有效粒径颗粒组成动力学方程及雨滴分离分选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动力学方程,前者是雨滴分离分选<0.00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对雨滴动能及片流流速综合响应的二元指数函数-幂函数复合方程,以及雨滴分离分选0.002-0.05 mm、0.05-0.25 mm、0.05-0.25 mm有效颗粒含量对雨滴动能、片流流速、片流水深综合响应的三元指数函数-幂函数复合方程,后者是雨滴分离分选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对雨滴动能、片流流速、片流水深综合响应的三元指数函数-幂函数复合方程,分别为:Pr(<0.002 mm)=9.854e0.0004KEKE-0.105v-0.343Pr(0.002-0.05mm)=218.75e0.0004KEKE-0.200v-0.037h0.043Pr(0.05-0.25 mm)=13.557e-0.0002KEKE0.083v0.170h-0.053Pr(0.25-2 mm)=1.65×10-7e-0.004KEKE2.424v0.196h-0.568MWDr=0.033e-0.002KEKE1.184v0.209h-0.267;(3)单位水流功率与雨滴终点速度(Vt)组合是描述片流搬运分选泥沙中<0.00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的最佳片流水动力学及降雨物理参数,水流功率与雨滴动能组合是描述0.002-0.05 mm、0.05-0.25 mm、0.25-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及有效平均重量直径的最佳片流水动力学及降雨物理参数;建立片流搬运分选动力学方程时考虑降雨物理参数可有效提高方程模拟精度;(4)黄土坡面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动力学方程包括片流搬运分选有效粒径颗粒组成动力学方程及片流搬运分选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动力学方程,前者是片流搬运分选<0.002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对单位水流功率与雨滴终点速度综合响应的二元指数函数方程,0.002-0.05 mm、0.05-0.25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对水流功率和雨滴动能综合响应的二元对数函数方程,以及0.05-0.25 mm有效粒径颗粒含量对水流功率与雨滴动能综合响应的二元幂函数方程,后者是片流搬运分选有效平均重量直径对水流功率和雨滴动能综合响应的二元幂函数-指数函数复合方程,分别为:Pt(<0.002 mm)=21.447e-7.149U-0.017VtPt(0.002-0.05 mm)=-21.47lnΩ+0.217ln KE+51.634Pt(0.05-0.25 mm)=5.502lnΩ-2.635lnKE+56.899Pt(0.25-2 mm)=39.833Ω0.777KE-0.020MWDt=21.47e2.817ΩΩ0.279KE-0.0617;(5)黄土坡面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和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动力学方程组成的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方程阐明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动力学机理。3.界定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强度。(1)次降雨雨滴分离有效粒径分选率平均值为0.40~0.90,随雨强增大先增大后降低,1.5 mm min-1雨强下最大,随坡度变陡而增大,表明粒径分选强度随雨强增大先减弱后增强,1.5 mm min-1雨强下最弱,随坡度变陡而减弱;雨强和坡度对雨滴分离有效粒径分选率的影响可用二元指数函数-幂函数复合方程描述,贡献率分别为50.86%和38.16%;(2)次降雨片流搬运有效粒径分选率平均值为0.45~0.94,随雨强增大先降低后增大,1.5 mm min-1雨强下最小,随坡度变陡无明显变化,表明粒径分选强度随雨强增大先增强后减弱,1.5 mm min-1雨强下最强,随坡度变陡并无明显变化;(3)次降雨细沟间侵蚀产沙有效粒径分选率平均值为0.24~0.61,随雨强增大、坡度变陡皆增大,表明粒径分选强度皆减弱;雨强和坡度对细沟间侵蚀产沙有效粒径分选率的影响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描述,贡献率分别为53.30%和40.96%;(4)次降雨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为18.18%~88.33%,平均为54.24%,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为11.67%~81.82%,平均为45.76%,总体上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比片流搬运粒径分选的贡献率更大;随雨强增大,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均先减小后增大,1.5 mm min-1雨强下最小,相应地片流搬运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先增大后减小,1.5 mm min-1雨强下最大;随坡度变陡,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减小,相应地片流搬运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增大;雨滴分离粒径分选、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分别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对雨强和坡度变化的综合响应皆可用指数函数-幂函数复合方程描述,雨强变化的影响更大,贡献率达75.25%,坡度变化的影响小很多,贡献率为12.31%;雨强0.7~1.5 mm min-1之间及1.5~2.5 mm min-1之间存在着使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中占优势的粒径分选过程(贡献率>50%的雨滴分离粒径分选或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发生转换的临界雨强范围;(5)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强度表现为雨滴分离有效粒径分选强度大于片流搬运有效粒径分选强度,雨滴分离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贡献率大于片流搬运粒径分选的贡献率。4.量化了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的耦合效应。(1)不同雨强及坡度下,次降雨细沟间侵蚀产沙率为5.33×10-6~1.03×10-4 kg m-2 s-1;(2)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产沙率对细沟间侵蚀产沙粒径分选的耦合响应方程是细沟间侵蚀产沙率(Er)与产沙有效平均重量直径(MWDEr)耦合关系的幂函数描述方程:Er=4×10-11 MWDEr1.317;(3)黄土坡面细沟间侵蚀产沙对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的耦合响应方程与黄土坡面细沟间片流搬运粒径分选动力学方程及因子方程集成,构建了黄土坡面基于粒径分选的细沟间侵蚀产沙动力学方程及因子方程。
其他文献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PCV2)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s,PCVDs),PCV2感染首先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对多种病原易感,导致感染猪群病死率显著升高,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PCV2基因组包含11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最
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在我国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对干旱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木质部作为树木水分运输的关键器官,是研究树木生长、适应干旱胁迫的独特载体。以元宝枫枝条为研究对象,在干旱胁迫下,对其水分生理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绘制不同土壤水分下元宝枫叶片的光响应曲线,评估其光合能力;对干旱胁迫下和复水过程中的元宝枫枝条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分析,考查转录组水平对干
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之一,而中国则是最大的苹果生产及消费国。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是中国优质苹果生产的最大产区,但是该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匮乏,且缺少灌溉条件,干旱缺水成为限制该地区苹果生产的主要因素。挖掘影响苹果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抗旱性的关键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干旱下具有高WUE的苹果新品种,一直是苹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表皮模式因子(Epidermal Patterning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由连续运动导致的不连续变化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桥梁断裂、细胞分裂、犬吠等。这种现象很难用微积分或统计学的知识来描述,而突变理论的出现为这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变理论自产生初期开始,就被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突然暴发或突然消失也属于突变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然而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乃至突变涉及自然的、生物
苹果(Malus×domestica),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并且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中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公认的苹果优生区和主要产区,但是由于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少并且主要集中于夏季,在苹果年生长周期内分布极度不平衡,所以干旱缺水成为了限制该地区苹果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与大多数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并在植物生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喷杆喷雾机是大田农药喷施应用最广泛的机具,而宽幅喷杆在田间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大幅度倾斜转动现象,导致农药分布不均,降低农药喷施效果,甚至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由于缺乏倾斜喷杆雾滴沉积特性研究,不能为倾斜喷杆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难以开展喷杆高度调控系统设计研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宽幅喷杆喷雾机的使用要求。喷杆高度在线探测及调控技术是保持喷杆高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
寄生蜂是一类寄生性昆虫,可以寄生许多农林害虫,因此作为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控中。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属于膜翅目茧蜂科,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容性内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携带多种寄生因子,如毒液和多分病毒(Polydnavirus,PDV),这些寄生因子能够调控寄主昆虫的免疫及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在中红侧沟茧蜂中,毒液作为重要的寄生因子,其组分以及功能
据ICPP估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1.8~2.2℃,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灾难,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全球温室气体平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酶促反应是SOC分解的限速步骤,因此,厘清SOC和土壤酶对升温的响应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对土壤固碳减排意义重大。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但
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碳源,在土壤中可以保存几百年到几千年时间,不断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对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元素的化学循环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研究。为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黄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以施用0、7.5、15和30 t/ha(0~1.36 wt.%)生物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水槽冲刷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多种尺度的水分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水-热-溶质耦合运移以及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布及被消耗强度、深度均有所差异,这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