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等几部分.央行在实际货币政策操作过程其中,由于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时滞,央行很难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是否与最终政策目标相符做出评估,因此,各国央行在设定一个最终政策目标的同时,都还设定一个可以直接评估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短期目标,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主要利以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宏观经济实施积极调控.然而,随着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和主张宏观干预政策无效的货币主义的兴起,货币供应量成为各国央行中介目标的首选.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不断涌现,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不断变动,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变得越发不稳定,使得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大大削弱,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靠性受到严峻挑战.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直接把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即所谓的通胀目标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纷纷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或利率目标,明确或不明确地实行通胀目标.通过十几年的实践,通胀目标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同时在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研究中掀起了研究高潮.该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同时考察了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的运行情况,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不足和原因,对中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作了分析,提出了中国实施通胀目标制尚需完善的一些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