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保增长”政策不断加码,地方政府债务体量急速扩张,2019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1.3万亿元。不可否认地方政府债务作为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在填补财政赤字、弥补市场失灵、刺激经济增长、实施逆周期调节、稳定投资水平、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近年来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增速远超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导致债务违约风险上升。2016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我国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可以说,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当前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的风险“灰犀牛”,严控债务风险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之举。可见,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体两面的“双刃剑”,既是有效的财政调节工具,又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潜在风险,如何权衡并保持地方政府债务处于合理区间是当前政府应该重视的。所以,本文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债务风险传导及评估预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起到何种影响,债务资金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如何,其运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是否向金融领域传导,如何科学评估债务风险以及如何严控债务风险的累积和扩大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因此,文章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风险评估开展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肯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在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方面的积极作用,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的风险“灰犀牛”,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经济冲击的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与预警研究以及文献评述。文章梳理了已有文献中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债务投资结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理顺了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正向、负向和非线性影响渠道;从财政风险与经济风险联动性、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增加经济波动性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三个方面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经济冲击的作用渠道;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归冈分析、风险测度以及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三部分,归纳了不同视角下的债务形成原冈,归类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和预警方法。最后,本章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应包含债务规模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研究,当前债务规模定量化分析不足,结构性分析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冲击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范式上亦较少考察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互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基于此,文章的研究空间、研究价值、研究重心与创新点得以明确。
第三章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文章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的历史沿革,将发展历史划分为分税制改革前发行制度初创期、分税制改革后国债转贷、代理发行、试点自行发债、新《预算法》实施后的自主发债五个阶段。从债务发行数量、方式、种类、期限结构、债务存量、隐性债务情况、地区债务情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从金融危机前债务管理起步、2008年至2014年债务规模急剧扩张和2014年之后债务规范化管理三个阶段评述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的演变,并结合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从财政体制、经济发展进程、政策性因素、监管机制的视角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的深层次原因,并总结了当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实现的路径探索。这一部分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是把“双刃剑”的结论,既要正视债务运用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意识到防风险任重道远,因此确定了后续实证研究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风险传导及预警体系研究两个角度进行。
第四章为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总量分析。针对当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文章通过梳理两者的影响路径,得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阈值效应的结论。并以我国2010年至2017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务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同时,通过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回归,确定了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门限值,发现当处于低债务水平,即负债率低于18.46%(债务率低于44.57%)时,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债务规模来拉动经济的效果较强;当处于高债务水平,即负债率高于18.46%(债务率高于44.57%)时,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债务规模来拉动经济的效果显著性不再明显。使用我国数据进行检验未得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呈现显著负向影响的结论,这说明当前我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尚处于合理范围内,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然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调节工具。
第五章为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投向结构分析。文章将城投债作为地方债的代理变量,从2009年至2017年我国发行的11244支城投债数据中整理出不同产业投向的省级面板债务数据,使用社会关系网络模型测算各产业影响力系数,在考虑了产业网络效应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资金不同产业投向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城投债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集中在15个行业。结果表明,债务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所带来的产业拉动效应不同;交通运输、建筑等基础建设类行业及租赁、卫生等具有较强网络效应的行业债务投资更能带动实际产出增长;分样本回归发现,东部地区房地产、卫生等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制造、建筑等第二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东、中、西部呈现三次产业梯次布局。因此,举债可成为地方政府拉动实体经济的财政手段,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投向相宜的产业、地区。
第六章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冲击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文章基于经济运行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诱发金融风险的逻辑路径,分别从金融风险损失程度与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维度,考察了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机理。文章基于我国2010年至2017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使用GMM框架下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是金融风险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同时体现在金融风险损失程度与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层面,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债务风险传导存在一定“时滞性”,在2-3年左右达到影响峰值,尽管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但综合来看影响是长期性的,据此得出债务风险叠加会产生“J”型的影响效应。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通过房地产市场向宏观经济传导。可见,严控债务风险膨胀,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是必要的。通过对比国际地方政府债务运行管理制度与破产预警红线,发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债务预警红线,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自身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因此,文章进一步构建了涵盖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债务压力、外部环境四类22个指标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问卷法测算出指标权重,最后确定综合分值以衡量地方债务风险水平,形成多维度、可操作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之后,文章将2011年至2017年各省债务风险影响因素数据代入评估体系,得出各省份综合债务风险水平得分情况,分析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变化趋势及风险上升的主要动因,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经济增速回调、新增债务压力和潜在债务压力上升、信用环境等因素成为债务风险上升的重要动因,为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研究支撑。
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文章总结了前叙章节的结论,得出地方债务对经济拉动的“倒U”型关系、经济走势的“L”型发展以及债务风险传导的“J”型趋势,三种趋势叠加导致政府偿债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因此,文章从强化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化解存量债务、妥善控制增量债务以及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应从融资发行、管理使用、风险防控、危机处置等环节入手,健全债务发行、审批、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绩效管理、监测预警、评价问责制度,引入偿债基金、保险担保机制,完善债务风险处置体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运行的“倒U”型影响以及对金融稳定的“J”型影响。已有研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定量化分析不足,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机制,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门限面板模型验证了其“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并分别使用负债率和债务率作为门限变量,验证了债务规模增加在不同债务水平下表现出的经济效应存在差距,测算了具体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债务水平门限值。目前,现有文献较少考察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互影响,本文在详细梳理其影响路径的基础上,使用GMM框架下的向量面板自回归模型,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从金融风险损失程度和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方面向金融风险传导,其影响是长期的且叠加后出现“J”型风险趋势,研究填补了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交互影响方面的研究空白。
二是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投资结构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应包含债务规模总量和投资结构两方面的研究,当前鲜有研究从产业投向结构角度考察债务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本文细分产业投向考察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将更加清晰的掌握债务资金刺激经济发展的逻辑路径,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根据投入产出理论计算出不同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作为加权因子,将产业供应网络因素考虑在内估计了不同行业投向的债务资金与实际产出增长的关系。区分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异质性,所得结论有助于增进对当前债务经济模式的理解,为政府进一步优化债务资金投资结构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三是对国际债务预警红线进行批判并构建了符合我国体制和经济运行特点的地方债风险评估系统。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债务红线是借鉴标准普尔、穆迪评级公司债务评级标准或参考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债务红线,这些参考并不严谨。文章采用专家问卷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将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债务压力、外部环境四方面22项指标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了涵盖因素全面、符合债务风险特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体系,为相关部门评估债务风险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模型。
因此,文章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风险评估开展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肯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在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方面的积极作用,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的风险“灰犀牛”,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经济冲击的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与预警研究以及文献评述。文章梳理了已有文献中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债务投资结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理顺了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正向、负向和非线性影响渠道;从财政风险与经济风险联动性、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增加经济波动性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三个方面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经济冲击的作用渠道;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归冈分析、风险测度以及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三部分,归纳了不同视角下的债务形成原冈,归类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度和预警方法。最后,本章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应包含债务规模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研究,当前债务规模定量化分析不足,结构性分析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冲击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范式上亦较少考察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互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基于此,文章的研究空间、研究价值、研究重心与创新点得以明确。
第三章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文章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的历史沿革,将发展历史划分为分税制改革前发行制度初创期、分税制改革后国债转贷、代理发行、试点自行发债、新《预算法》实施后的自主发债五个阶段。从债务发行数量、方式、种类、期限结构、债务存量、隐性债务情况、地区债务情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从金融危机前债务管理起步、2008年至2014年债务规模急剧扩张和2014年之后债务规范化管理三个阶段评述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的演变,并结合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从财政体制、经济发展进程、政策性因素、监管机制的视角剖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的深层次原因,并总结了当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已实现的路径探索。这一部分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是把“双刃剑”的结论,既要正视债务运用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意识到防风险任重道远,因此确定了后续实证研究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风险传导及预警体系研究两个角度进行。
第四章为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总量分析。针对当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文章通过梳理两者的影响路径,得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阈值效应的结论。并以我国2010年至2017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务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倒“U”型。同时,通过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回归,确定了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门限值,发现当处于低债务水平,即负债率低于18.46%(债务率低于44.57%)时,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债务规模来拉动经济的效果较强;当处于高债务水平,即负债率高于18.46%(债务率高于44.57%)时,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债务规模来拉动经济的效果显著性不再明显。使用我国数据进行检验未得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呈现显著负向影响的结论,这说明当前我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尚处于合理范围内,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然可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调节工具。
第五章为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投向结构分析。文章将城投债作为地方债的代理变量,从2009年至2017年我国发行的11244支城投债数据中整理出不同产业投向的省级面板债务数据,使用社会关系网络模型测算各产业影响力系数,在考虑了产业网络效应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地方债务资金不同产业投向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城投债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集中在15个行业。结果表明,债务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所带来的产业拉动效应不同;交通运输、建筑等基础建设类行业及租赁、卫生等具有较强网络效应的行业债务投资更能带动实际产出增长;分样本回归发现,东部地区房地产、卫生等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制造、建筑等第二产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西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东、中、西部呈现三次产业梯次布局。因此,举债可成为地方政府拉动实体经济的财政手段,但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投向相宜的产业、地区。
第六章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冲击和风险防范预警体系。文章基于经济运行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诱发金融风险的逻辑路径,分别从金融风险损失程度与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维度,考察了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机理。文章基于我国2010年至2017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使用GMM框架下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是金融风险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同时体现在金融风险损失程度与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层面,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债务风险传导存在一定“时滞性”,在2-3年左右达到影响峰值,尽管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但综合来看影响是长期性的,据此得出债务风险叠加会产生“J”型的影响效应。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通过房地产市场向宏观经济传导。可见,严控债务风险膨胀,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是必要的。通过对比国际地方政府债务运行管理制度与破产预警红线,发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债务预警红线,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自身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因此,文章进一步构建了涵盖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债务压力、外部环境四类22个指标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问卷法测算出指标权重,最后确定综合分值以衡量地方债务风险水平,形成多维度、可操作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之后,文章将2011年至2017年各省债务风险影响因素数据代入评估体系,得出各省份综合债务风险水平得分情况,分析了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变化趋势及风险上升的主要动因,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经济增速回调、新增债务压力和潜在债务压力上升、信用环境等因素成为债务风险上升的重要动因,为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研究支撑。
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文章总结了前叙章节的结论,得出地方债务对经济拉动的“倒U”型关系、经济走势的“L”型发展以及债务风险传导的“J”型趋势,三种趋势叠加导致政府偿债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因此,文章从强化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化解存量债务、妥善控制增量债务以及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应从融资发行、管理使用、风险防控、危机处置等环节入手,健全债务发行、审批、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绩效管理、监测预警、评价问责制度,引入偿债基金、保险担保机制,完善债务风险处置体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运行的“倒U”型影响以及对金融稳定的“J”型影响。已有研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定量化分析不足,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机制,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门限面板模型验证了其“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并分别使用负债率和债务率作为门限变量,验证了债务规模增加在不同债务水平下表现出的经济效应存在差距,测算了具体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债务水平门限值。目前,现有文献较少考察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互影响,本文在详细梳理其影响路径的基础上,使用GMM框架下的向量面板自回归模型,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从金融风险损失程度和金融风险承担水平两个方面向金融风险传导,其影响是长期的且叠加后出现“J”型风险趋势,研究填补了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交互影响方面的研究空白。
二是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投资结构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应包含债务规模总量和投资结构两方面的研究,当前鲜有研究从产业投向结构角度考察债务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本文细分产业投向考察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将更加清晰的掌握债务资金刺激经济发展的逻辑路径,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根据投入产出理论计算出不同行业的影响力系数作为加权因子,将产业供应网络因素考虑在内估计了不同行业投向的债务资金与实际产出增长的关系。区分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异质性,所得结论有助于增进对当前债务经济模式的理解,为政府进一步优化债务资金投资结构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三是对国际债务预警红线进行批判并构建了符合我国体制和经济运行特点的地方债风险评估系统。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债务红线是借鉴标准普尔、穆迪评级公司债务评级标准或参考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债务红线,这些参考并不严谨。文章采用专家问卷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将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债务压力、外部环境四方面22项指标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了涵盖因素全面、符合债务风险特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体系,为相关部门评估债务风险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