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债券市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之一,声誉资本是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资本,评级机构的声誉将直接反映在投资者对于评级报告的认可度上,也会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针对评级机构声誉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将评级机构市场份额作为声誉变量,而在我国发行人付费的模式下,发行人处于强势的一方,加上评级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份额更多反映的是竞争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债券市场,2014年前一直存在着“刚性兑付”,并无违约债券。2014年“11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债券“刚性兑付”的神话,开启了债券市场违约的浪潮。债券的违约为研究评级市场声誉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发生债券违约,涉及债券违约的评级机构可能面临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和投资者对于评级质量的质疑,评级机构声誉将遭受较大的损失。根据声誉机制理论,评级机构应该从违约债券中吸取教训而更加恪守审慎性的评级原则。因此可以基于涉及债券违约的评级机构评级行为,检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2014-2017年之间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为实证样本,选取了评级机构特征、债券发行人公司特征、债券特征、宏观层面等变量,研究评级机构涉及债券违约后,声誉机制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为的约束力,并进一步分析信用评级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整体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对声誉机制、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和实证检验的基础。
第三章为我国债券市场和评级市场概述,介绍了我国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第四章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根据相关理论分析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违约后,声誉机制对信用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五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选择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构建本文的回归模型。
第六章为实证研究结果。该部分为本文核心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采用序列逻辑模型(OrderedLogit)实证分析了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声誉机制对信用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信用评级对于评级机构市场份额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为结束语,包括本文的研究结论、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最后基于声誉机制对债券信用评级、融资成本的影响,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及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研究得出:
第一,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越高的评级机构越倾向于放宽评级标准,虚高评级结果,评级市场声誉机制并未起到约束作用。
第二,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评级机构更易虚高评级,且更倾向于虚高主体评级。
第三,涉及债券违约事件后,评级机构声誉和竞争力受到了削弱,市场份额将会下降。虚高评级会提高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并不能弥补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带来的市场份额的损失。
第四,市场竞争越激烈的情形下,虚高评级结果更能增加市场份额。
第五,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均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刚性兑付打破后,投资者更加关注发行人的支付能力,因而主体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更大。
第六,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越高的评级机构所出具的信用评级会降低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投资者将会索要更高的风险溢价以作为补偿,而对于主体信用评级的虚高将索要的风险溢价更高。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另辟蹊径,从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之后声誉机制的约束力及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二,本文研究了评级机构所评级的债券违约后,评级机构声誉受损情况下虚高评级对评级机构市场份额的影响。
第三,在债券违约背景下,评级机构会虚高债券评级,那么对于评级机构的而言,是更容易虚高主体评级还是债项评级,本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本文对比研究了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的虚高对债券融资成本效应的影响,发现虚高主体评级更加会降低债券的融资成本效应。
在我国债券市场,2014年前一直存在着“刚性兑付”,并无违约债券。2014年“11超日债”的违约打破了债券“刚性兑付”的神话,开启了债券市场违约的浪潮。债券的违约为研究评级市场声誉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发生债券违约,涉及债券违约的评级机构可能面临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和投资者对于评级质量的质疑,评级机构声誉将遭受较大的损失。根据声誉机制理论,评级机构应该从违约债券中吸取教训而更加恪守审慎性的评级原则。因此可以基于涉及债券违约的评级机构评级行为,检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2014-2017年之间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为实证样本,选取了评级机构特征、债券发行人公司特征、债券特征、宏观层面等变量,研究评级机构涉及债券违约后,声誉机制对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为的约束力,并进一步分析信用评级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本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整体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对声誉机制、债券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分析、模型建立和实证检验的基础。
第三章为我国债券市场和评级市场概述,介绍了我国债券市场和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第四章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根据相关理论分析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违约后,声誉机制对信用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五章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选择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构建本文的回归模型。
第六章为实证研究结果。该部分为本文核心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采用序列逻辑模型(OrderedLogit)实证分析了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声誉机制对信用评级机构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信用评级对于评级机构市场份额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为结束语,包括本文的研究结论、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最后基于声誉机制对债券信用评级、融资成本的影响,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及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研究得出:
第一,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越高的评级机构越倾向于放宽评级标准,虚高评级结果,评级市场声誉机制并未起到约束作用。
第二,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评级机构更易虚高评级,且更倾向于虚高主体评级。
第三,涉及债券违约事件后,评级机构声誉和竞争力受到了削弱,市场份额将会下降。虚高评级会提高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并不能弥补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带来的市场份额的损失。
第四,市场竞争越激烈的情形下,虚高评级结果更能增加市场份额。
第五,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均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刚性兑付打破后,投资者更加关注发行人的支付能力,因而主体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更大。
第六,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越高的评级机构所出具的信用评级会降低评级的融资成本效应,投资者将会索要更高的风险溢价以作为补偿,而对于主体信用评级的虚高将索要的风险溢价更高。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另辟蹊径,从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违约比例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评级机构所评级债券发生违约之后声誉机制的约束力及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第二,本文研究了评级机构所评级的债券违约后,评级机构声誉受损情况下虚高评级对评级机构市场份额的影响。
第三,在债券违约背景下,评级机构会虚高债券评级,那么对于评级机构的而言,是更容易虚高主体评级还是债项评级,本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本文对比研究了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的虚高对债券融资成本效应的影响,发现虚高主体评级更加会降低债券的融资成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