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资源型投资问题研究——如何走向“合作博弈”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nfei7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国内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在矿产领域的直接投资引发了世界经济和学术界的关注。  非洲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伙伴关系,成为我国资源类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国“走出去”战略在非洲与我国对非合作相结合,成为中国与非洲经济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走出去”企业在非洲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劳资冲突、违规生产、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指责,也使部分非洲政府和民众更审慎地对待中国投资。甚至,因为“走出去”从事资源类投资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中资企业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被西方舆论贴上了“新殖民主义”的标签。  本文以中色集团在赞比亚铜矿投资作为典型案例,选取博弈理论视角,将中国对非洲投资看作一个博弈机制,研究中国对非洲投资现状与问题,及如何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全文共分为绪论、“走出去”战略与“新殖民主义”争论、中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概况与问题、中色在赞比亚铜矿投资的博弈格局及其变化、如何走向合作,以及结论与展望六章内容。采用了实证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对非投资如何走向合作博弈进行了研究及政策建议。  首先,文章就“走出去”战略、中国对非洲投资、“新殖民主义”理论分别进行了理论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中国对非洲资源投资与中非经济合作战略紧密联系,“新殖民主义”争议暴露出中国政府对非洲投资模式的问题。  其次,文章就中色集团在赞比亚铜矿投资案例进行了大量细致文献资料研究,展现出该国有企业在非洲从事资源投资过程中面临的工人罢工和政府强制停产等经营困境,并分析出矛盾冲突的出现具有中资企业工资待遇较低、中资企业管理层排斥工会体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隐患以及中赞员工间文化隔阂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体现出中资企业在非洲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忽略当地社会价值意识,这也是中国投资者被指责为“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原因。  最后,文章运用博弈理论,构造了一个动态博弈树模型来解释中国对非洲投资的互动博弈变化,并通过博弈决策机制分析决策双方的策略选择。进而得出文章核心结论,认为中国投资者在非洲经营困境,是因为中国的粗放型投资模式不能满足非洲国家的利益期望,随着非洲投资环境变化和议价能力提高,冲突矛盾日益凸显。为建立双方合作博弈机制,中国转换对非洲投资模式势在必行,变粗放式投资向精细化转变,并且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和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改变。  在具体政策建议层面,如何将投资模式的变化落实到企业具体的投资行为是政府政策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与同为新兴国家开展对非投资代表,同时也是在赞比亚铜矿投资大国——印度对非投资模式,以及经合组织对跨国企业投资规范进行对比,总结出中国政府可从三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即调整对非投资结构,鼓励制造业、科技产业、环保产业走出去;积极加入国际投资冲突协调机制,增进国际交流对话;并建立跨国企业管理机制,以切实引导企业负责任的商业行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工具的激增,使得交通工具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各类交通事故也随时随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及时、合理、公平地解决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不仅能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赔偿,而且可以抚慰受害人的心灵,教育责任人,减少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出于以上目的及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新型节能机制,其具有过程专业系统、效果互利多赢的特征,具有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及减少能源费用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具备节能减排实用性和优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现状、法律基础以及具体实践,进一步认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指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
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法,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逐步建立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学好英语的决心,拥有热情和决心是英语成绩的提高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