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疫病传播与卫生防疫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amisu_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山东的政局动荡,战争不断,自然灾害严重。天灾人祸导致瘟疫频繁发生。此时期疫情规模之大、疫病种类之多、疫区之广、死亡人数之众和社会危害之深,都是山东历史上罕见的。瘟疫不仅严重影响着民众的生命和健康,引起社会混乱,还严重阻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疫病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更越来越明显的成为政府必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瘟疫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是因为瘟疫是由自然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所致,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连年不断的灾荒为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繁殖传染的便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瘟疫在人群中的爆发流行又都与一定人为因素相关,比如战乱、人口密度、人口移动、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风俗习惯等等,就民国时期山东的疫情来说,显然人祸的因素更大一些。当然,疫病的发生,不仅仅是单个原因造成的,更大程度上是在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发生的。面对瘟疫的肆虐,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都采取了比较积极的防治政策和措施,各自相继设立了专门的卫生机关、防疫机构、科研机关、传染病医院等,大力防治传染病。这些机构从省级延伸到地方,形成了比较正规的卫生防疫网络体系。这些机构实际都包含防疫职能,能够对本省各地的疫情进行管理和督导。民国时期山东各级各界政府,都积极传达、制定防疫政策和法规;积极注射防疫针;确立传染病报告制度;改进市政建设和公共卫生;加强医学教育和防疫宣传;鼓励慈善机构、医学团体的建立和发展。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各个政府对自己辖区内疫病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民国时期山东卫生防疫事业逐步走向现代化。民国时期的防疫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政府注意加强防疫建设,逐步确立了从省到地方基层防疫体系;山东的防疫事业起步较晚,医疗技术水平落后;防疫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治重于防的现象;防疫政策缺乏连续性;医疗经费不足,防疫举措的实施缺乏资金的支撑。政府防疫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疫病的肆虐,促进了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防疫法规进一步完善,民众的卫生习惯有所改善,防疫意识明显增强,民众心态由迷信逐步走向理性,对现代化的防疫手段有排拒走向认同,并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但是,民国时期山东政局动荡、战事连绵、自然灾害严重、医疗技术水平低、经济落后、不良生活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共同制约了防疫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实际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CO2激光治疗老年喉鳞状细胞癌的相关疗效,对其优越性以及不足进行相关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T1~T2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6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激光组及普通组,各31
非织造材料以其独特的三维曲径式结构在过滤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阐述了非织造材料在过滤领域的发展现状,过滤的几种基本类型,常用的过滤材料以及在过滤领域的具体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危机管理成为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在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危机管理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管理严重滞后。而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突发公共
提出一种新型充电泵高功率因数AC/AC变换器拓扑结构。该变换器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和采用PFM控制方式的特点。文中分析了电路的工作过程及取得高功率因数的条件 ,给出了电路参数
本文从分析我国空管数据处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与欧美国家空管数据处理情况的比较,给出了适合我国民航具体情况的空管数据处理的航班对象方法。通过RSS (英文Rich Site 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