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聚合物复合材料模内自增强成型特性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聚合物复合材料(Single Polymer Composites,以下简称SPC)是基体和增强相采用同种(族)聚合物的复合材料。SPC具有比强度高,不存在界面异性,易于回收等优点。传统制备SPC的热压工艺,具有成型过程复杂、效率低和材料选择面窄的局限性,这成为了SPC应用的瓶颈。本文提出了模内自增强复合工艺成型SPC的方法,即利用共注塑工艺制备SPC,通过注塑工艺分别完成SPC基体和增强相的制备,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型周期短和材料选择宽泛等优点。增强相、基体和界面都影响SPC材料整体的性能,尤其是增强相和界面性能;根据聚合物材料的性质,不同注塑工艺参数得到的制品性能也不同;本文利用物理可视化和传感器测量等手段,研究了成型工艺参数对SPC增强相制备过程的影响。以PP作为成型材料,改变增强相的成型条件制备对应的SPC力学性能试样,取单次注塑的未增强试样作为对照,测量各组试样的拉伸强度。当塑化温度为230℃,注射速度为6.11cm3/s时,SPC的拉伸强度最大,比对照组高23.79%。利用物理可视化技术获得不同条件下熔体前沿的流动速度曲线;相对于熔体在金属沟槽的填充,SPC基体的存在使得熔体的流动速度更大,共注塑成型工艺更有利于发挥增强相聚合物的自增强特性;不同增强相尺寸的SPC填充结果表明:尺寸2mm,1.5mm和1mm的增强相均能顺利充满型腔,而尺寸0.5mmm的增强相熔体充模时发生短射现象;相同成型条件,小尺寸增强相的前期流动速度更大,而大尺寸增强相熔体中后期流动速度更大。分别在型腔的近浇口,型腔中部和型腔末端三个位置,利用传感器测量尺寸2mm的SPC增强相成型时的型腔压力和熔体温度。熔体实际流动速度是型腔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某一成型过程,熔体与接触壁面的热传导以及熔体流动过程中的粘性耗散作用是影响熔体温度的主要因素。利用MoldFlow对本文中所有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模拟,包括不同增强相尺寸SPC的填充过程和PP熔体在金属沟槽中的填充过程,并分别从熔体流动前沿温度和重新熔化区域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塑化温度越高,注射速度越大,对应的熔体流动前沿温度越高,基体界面的重新熔融区域越大;对比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说明界面强度是除增强相强度之外,影响SPC拉伸强度的又一主要因素;其他模拟分析结果与前期的实验结果一致。
其他文献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发现“右侧颈动脉三角处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超声检查所见:右侧颈总动脉分支部探及一大小为50 mm×40 mm×30 mm的中等偏低回声团块,位于颈内、外动
本文对505株辽西北沙地赤松地径(D0.1)与胸径(D1.3)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沙地赤松地径与胸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采用6种数学模型,进行赤松地径与胸径相关分析,其中三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用这句诗来形容十二师新疆希望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伟,再合适不过了。从参加工作至今26年来的春华秋实,戴伟给身边的人留下了爱学习、
早酥梨在常温运输后易发生果皮失绿、果肉绵软的问题;而运输后低温贮藏时若湿度太低会引起严重失水导致果皮皱缩,果肉变韧,并且对CO2较敏感,CO2浓度达到3%-4%左右就会引起果
自2014年3月住村工作开展以来,三师四十八团住巴楚县英吾斯塘乡16村、17村工作组通过认真走访,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找准在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障碍和困难
小时候,家在天山脚下的一师四团十八连,连队东面有个澄沙池,池边长满芦苇。每到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我就开始盼望端午节了。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我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每年
今年46岁的刘秀芹,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说起她,在团里无人不向她伸出大拇指。
我院于2001年9月至2004年4月采用电视宫腔镜与B超联合诊治宫腔粘连58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方法和结果1.1 临床资料宫腔粘连58例,年龄25~40岁,平均(32.03±3.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