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扎鲁特旗栗斑腹鹀巢捕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ogov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巢捕食是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营开放性地面巢的小型雀形目鸟类来说具有很大的威胁。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18~2019年,作者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通过人工巢实验和寻找栗斑腹鹀天然巢,开展了该区域内栗斑腹鹀的巢捕食及影响巢捕食因素的研究。两年间共找到栗斑腹鹀繁殖巢94巢,其中44巢被捕食,巢捕食率为46.8%,占繁殖失败的65.7%。两年间的巢捕食率无显著差异(Z=-0.438,P=0.661),不同时期的巢捕食率在两年间无显著差异(Z=-1.519,P=0.129)。蛇和草原黄鼠是栗斑腹鹀繁殖期的主要巢捕食者。对栗斑腹鹀被捕食巢和繁殖成功巢的9个巢址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裸地面积比例及距边缘距离对巢捕食呈显著影响,裸地面积比例越大、距离边缘越近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在人工巢的实验中,两年共摆放人工巢645巢,其中被捕食304巢,巢捕食率为47.1%,两年间的人工巢巢捕食率无显著差异(Z=-0.990,P=0.322)。喜鹊和鼠类是人工巢的主要巢捕食者,喜鹊捕食人工巢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晨(4:45am~6:21am)。对人工巢的9个巢址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裸地面积比例、巢所在的植物种类、巢盖度及距边缘距离对巢捕食呈显著影响,在贝加尔针茅下、巢盖度越低、距边缘距离越近、裸地面积比例越大的人工鸟巢越容易被捕食。
  人工巢和栗斑腹鹀天然巢的研究证实,扎鲁特旗栗斑腹鹀繁殖区内巢捕食存在“边缘效应”。天然巢和人工巢实验有一定的结果差异可能是由人工巢缺乏亲鸟保护以及二者的主要捕食者不同造成。
其他文献
在全世界的幼小动物和儿童中,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是A型轮状病毒。在猪产业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来源是猪轮状病毒(PRV)感染,因此,为了预防感染需要先进的有效疫苗。对于预防PR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的RV疫苗非常重要,因为目前尚无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粘膜免疫的诱导对于预防PRV感染很重要,并且与保护相关的免疫反应本质上是最重要的粘膜免疫。猪轮状病毒蛋白VP6是亚单位疫苗中最重要的候选
牛呼吸系统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是全世界牛生产中的一种主要流行疾病。BRD对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具有深远影响,给畜牧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BRD病因极其复杂,不良环境、支原体、病毒和细菌都可能导致牛发病。其中细菌性病原体,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 T.pyogene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致病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严重出血热,其中以苏丹型(Sudan ebolavirus, SUDV)和扎伊尔型(Zaire ebolavirus, EBOV)埃博拉病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病不断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西非2014-2016年暴发的EV
2014年之后,我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的流行势态呈现出H5N1亚型、H5N2亚型、H5N6亚型、H5N8亚型等多种亚型共存的现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H5N6亚型、H5N8亚型AIV的流行,不仅造成数万羽家禽发病死亡,全球各地养禽业损失惨重,还威胁到了野生禽鸟和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H5N6亚型、H5N8亚型AIV的诊断鉴定,以及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尤为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禽类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随着我国防控工作力度的加大,疫情发生几率明显下降,感染率总体维持到较低水平。但是局部地区仍然污染严重,呈现持续性地方流行。当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为基因Ⅶ型,而当前最广泛的疫苗株多为基因Ⅱ型,疫苗组与流行株基因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作为极难防疫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感染包括猪、牛、羊在内的4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等,但是猪是唯一能够在急性原发感染中存活并且表现出亚临床症状和潜伏感染特性的宿主。传统的Bartha-k61株疫苗因具备良好的免疫效果而被广泛使用,但是近年来PRV变异较为明显,导致传统疫苗的保护效果大幅度降低,自
鸡球虫病是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而导致鸡消化道损伤的一种原虫病,严重制约着家禽养殖业的发展。鸡球虫种类众多,不同球虫寄生部位也各异,在掠夺宿主营养同时造成消化道损伤,多种艾美耳球虫中以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E.tenella)对养禽业发展影响最为严重。针对该病防治目前仍依赖于化学药物,但药物残留和耐药虫株问题限制其使用,而市场上销售的活虫疫苗也存在返毒的危
学位
本研究为更好的模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在猪体内的感染环境,拟建立PRRSV在呼吸系统的感染模型,为PRRSV体外研究提出新的方法,成功制备猪呼吸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猪肺组织精细切片培养体系(Precision-cut lung slices,PCLS)和猪呼吸道上皮细胞气液培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 ND)是危害我国以及大多数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国家,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禽类疾病之一。目前发病最广泛的血清型为基因Ⅶ型,其中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HN)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之一。目前该病防治策略主要以预防为主,市售疫苗对其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依赖于鸡胚生产及冷藏链运输等,因此
维氏气单胞菌存在广泛,能够引起鱼类的疖病,以及人类的肠炎、溃疡,甚至是败血病。给渔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有研究证明,Fis基因为AAA+家族ATP酶基因,Lip为VI型分泌系统的外膜脂蛋白基因,但在A.veronii中的功能,则未见报道。因此,了解这两个基因在A.veronii的作用将会对我们探究其致病机制有所帮助。  本试验利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成功构建了A.ve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