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工业、制造业、餐饮行业等所产生的含油污水越来越多,尤其是含有多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油稳定性非常强,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工业、制造业、餐饮行业等所产生的含油污水越来越多,尤其是含有多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油稳定性非常强,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如何经济高效的进行油水分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超浸润性表面由于对油和水具有不同的润湿性,从而能够有效分离油水混合物,多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及其表面微纳米结构稳定性对分离不同性质的含油污水及分离的持久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多孔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孔径调控和耐久性研究,对实现高效油水分离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以孔径为450μm的泡沫铜为基底,采用阳极氧化、一步法生长ZnO纳米椎、两步法生长ZnO纳米棒、电沉积预粗糙化后生长ZnO纳米棒等四种工艺构建了不同的表面形貌,经氟化获得良好的超浸润性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了结构形貌对耐久性的作用规律,并深入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实验发现,Cu(OH)2纳米线结构细长,易倾倒折断:ZnO纳米椎结构与基底结合不牢,受液体或颗粒物的冲刷,易被损伤,甚至脱落;ZnO纳米棒阵列规整,与基底结合面积大,稳定性好;然而,与平滑的基底相比,粗糙化后增大了膜基结合力,连续油水分离30次,表面仍保持超疏水性,分离效率在99.81%以上。在磁力搅拌和双阳极条件下,成功地对泡沫铜的微孔结构参数进行了调控。研究表明,随着电沉积时间的延长和电流密度的增大,沉积的铜颗粒越来越多,沉积层逐渐变厚,从而达到增粗骨架、缩小孔径的目的。通过以上技术实现了泡沫铜孔径在50-450μm之间有效调控,在其表面构建粗糙结构并氟化,获得99.8%的油水分离效率。以孔径为5μm的不锈钢纤维毡为基底,预刻蚀粗糙化后生长ZnO结构,氟化后获得超疏水超亲油性,对层状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可达99.9%,并可有效分离稳定的油包水乳液,分离后乳液中水滴粒径均在0.1μm以下。然而其对水包油乳液仅有部分分离效果,因此探索了利用PVA-SiO2与不锈钢纤维毡的复合技术,进一步缩小纤维毡的孔径至1μm左右,借助于PVA的亲水性,有望分离水包油乳液。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基底表面粗糙度、纳米结构生长状态、整体的比表面积是影响结构稳定性及油水分离耐久性的关键因素。过滤材料的孔径大小、表面润湿状态是能否分离乳化油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发展高灵敏的、对环境污染物有特异性响应的检测技术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纳米材料引入化学传感器是分析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大自然是创造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智慧的源泉。在长达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胜出,进化出了及其丰富的纳米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复合污染和联合毒性问题受到重视,环境基准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论文采用水生生态毒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以大型
传统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与活动的载体,营建其社会适应性与文化复兴的社区生活圈,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以厦门营平社区为例,针对经济、社会、人文生态问题,构建点状触媒、线状触媒和生态触媒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路径,营建社区业态场、生活场、生态场,提出整体价值提升、社会适应融合、多方博弈共赢的复兴策略,以期实现传统社区生活圈共享与活力,为我国城市存量更新与传统社区复兴提供适宜性
铁基非晶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节能环保等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硅钢片,广泛应用于配电变压器行业。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铁基非晶合金普遍存在大气腐蚀现象,严重
当前,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损害,社区作为首先感知灾害风险的基础单位,建立和增强其灾害弹性对于提升城市社区应对危机的自组织、自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该问题,以城市灾害易发的流动人口社区作为评估对象,建立了适用于流动人口社区特点的弹性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ISM法分析了16个指标间的具体影响关系。结合CRITIC-TOPSIS法客观评价,比较和分析了流动人口规模较大的
随着“一带一路”和发展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大量基础设施得到兴建,如桥梁、港口、高铁等,致使混凝土材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在海洋、盐湖等严酷环境下,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已成为重大挑战。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矿物掺合料被引入到混凝土材料的制备中,从而使现代水泥基材料具有材料组分复杂、活性低、变异性大,微结构发展复杂等特点,致使耐久性研究难度增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现代水泥基材料
近年来,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生活,如何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CO2地质储存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储存在地下的CO2有泄漏的风险,一旦泄露可能会影响泄漏点附近的生态环境。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植物生长情况表征其生长环境的优劣。本文通过研究五种植被对土壤高浓度CO2的响应,力求筛选出对土壤高浓度CO2敏感的指标及植物,为地质储存CO2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