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洪湖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进行的过程中,笔者对蓝田生态园附近的湿地修复示范区内的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本文主要研究了示范区内浮游微生物的季节变化,草鱼对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的摄食量化关系以及利用人工湿地处理蓝田生态园鸳鸯湖酒店的污水。具体内容如下:从2006年12月到2008年3月,对湿地修复示范工程区内设置的四个点进行水体中浮游微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同时监测水体多种其他理化指标,如TN、TP等。结果显示:示范区内浮游细菌丰度在6.116×107~2.582×108mL-1之间,平均值是1.524×108mL-1,细菌数量与水温之间虽然有较高的相关性(r=0.512),但是还未达到显著水平,而与病毒丰度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在7月份叶绿素a峰值出现,最高含量达到72.9μg/L。浮游病毒的平均值在1.503×108~4.696×108 mL-1之间,峰值出现在九月份(秋季),病毒丰度与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叶绿素是影响浮游病毒丰度的关键因素,但不是影响细菌丰度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沉水植物(菹草、伊乐藻)的生长量以及草鱼对其的摄食量的研究实验,我们得出如下结果:在水温15~18℃的时候,每千克伊乐藻每天的净生长量平均是0.013kg,草鱼对伊乐藻的日摄食率平均在23%左右;水温20~23℃时,每千克伊乐藻每天净生长量平均上升到0.015kg,每千克菹草每天的净生长量平均为0.032kg,草鱼对伊乐藻和菹草的日摄食率都有较大的上升,其中对伊乐藻的日摄食率升至平均62%,将近是4月初的实验结果的三倍,对菹草的日摄食率是71%左右。实验数据表明水温在15~23℃之间时,草鱼的摄食量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在蓝田生态园鸳鸯湖酒店后面人工建造一个小型的复合人工湿地,投入运行后,在日流量为40m3/d的情况下,其对污水中的TN、TP以及COD均有较好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1.39%、66.07%和53.66%。此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地表水Ⅳ类标准,可作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处理后的水不会对洪湖水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