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途径探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注重对社会底层群体尤其是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共识,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人口政策和户籍制度,对流浪乞讨人员一直采取管制的政策,直到2003年6月,救助管理代替收容遣送,自愿求助、无偿受助的关爱型救助逐步建立起来。仅2017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高达300多万人次,为实现兜底保障、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救助成效突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救助对象识别不准、救助需求了解不深、救助方式单一、部门配合不协调等,但其中特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难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困扰当前救助管理工作的一大顽疾。本文以特殊流浪乞讨人员为研究对象,介绍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在此类人员救助上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特殊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信息甄别困难、相关救助部门联动度低、特殊流浪乞讨人员求助需求难以满足、特殊流浪乞讨人员难以有效安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在国家层面上,救助法律法规滞后,配套不完善、流出地政府监管职责缺失、缺乏专业救助管理工作队伍;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关注度低、民间资本进入度不高;在家庭层面上,突出表现在亲情关系和家庭监护责任的缺失。针对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特殊流浪乞讨人员上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原因,为提高救助效率,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作用,保护特殊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特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难的顽疾,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身份信息多方查询机制;完善救助政策法规,实现依法救助;打造技能多样、素质较高的专业救助队伍;加强救助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救助合力;分类救助,细化救助举措;在社会层面上,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民间力量;建立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多元救助体系。在家庭层面上,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其他文献
摘要: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等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本概念多、知识点琐碎、内容庞杂、公式多等特点,学习难度较大。本文将思维导图引入土力学理论和试验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关键词:思维导图;土力学;理论教学;试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191-02  一、引言  思维导图(Mind Ma
在池塘养鱼的生产中经常会出现鱼类浮头,尤其是精养高产鱼塘,鱼类放养密度较大,投饲、施肥量大,水中有机物质多,耗氧因子也多,更容易发生鱼类浮头。浮头就是鱼类无法维持正常
自从1995年Mathies[1]首次将微流控芯片毛细管凝胶电泳用于基因测序研究以来,DNA片段的分离已成为微流控芯片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最早应用于DNA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是玻璃芯片,
用Word打印文件时,一般情况都必须这样操作:打开“文件/页面设置”菜单,然后进行打印的设置。
随着远距离大容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不断建设和投产,我国电网逐步形成了“强直弱交”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交直流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
通过分析认为:①可能是两种养殖水体的水环境不同,使河豚鱼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鱼体系统功能紊乱。②河豚本身就有残食习性,而在拉网、运输过程中,河豚难免不被咬伤,这样就会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