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恨歌》是我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最有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此小说语言华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的描写,记叙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兴盛衰落,小说以其独特的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李伦新2005:44]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其英译本由白睿文和陈毓贤两位汉学家共同翻译并于2008年发表。 国内学者对《长恨歌》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研究和探讨。例如,蒋文琴研究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裴艳艳对小说主题的研究等。然而,对小说英译本的研究还鲜有探索。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择白睿文和陈毓贤两位汉学家共同翻译的《长恨歌》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该译本在国内外获得较高的评价,而且该译本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体现了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因此,本论文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对小说英译本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果和启示: 第一,本论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审美距离”),并将该理论运用于《长恨歌》英译本的具体分析之中,指出小说英译本中译者与读者的视野期待及融合,以及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距离。 第二,本论文以《长恨歌》的英译本作为分析载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小说英译本中词汇方面文化负载词、称谓语、术语、习语等方面的翻译、以及译本中句子及修辞格的翻译。 第三,本论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对《长恨歌》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及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原则。在词汇层面,译者倾向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如“弄堂”、“天子间”、“琵琶”、”人名“等翻译采取音译;而一旦涉及文化层面的翻译,译者则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败家子”、“正房”及一些诗句的翻译;同时,在对一些句子进行翻译时,译者采用加注或加译,加深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 第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且成功地保持了海派文化的语言文化特色,如译本的翻译充分表现了上海的语言特征、建筑风格、文化风情以及女性自由主义思想。使目的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原语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 通过对《长恨歌》英译本的研究,本论文作者认为在传播中国文化、加深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了解和认同方面起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彰显了海派文化深刻的社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