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列本脲,自1969年起作为一种降糖药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血糖。近年来,低剂量格列本脲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展示出多样的脑保护作用,这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格列本脲被证实在缺血性卒中、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有神经保护作用。此外,回顾性研究也显示,格列本脲可以减轻缺血性卒中后的脑水肿。国外针对格列本脲脑保护作用的研究,在大鼠使用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在临床试验中使用静脉持续泵注的给药方式。而格列本脲在我国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具有价格低廉,口服吸收好等明显的优势。国外研究所使用的静脉注射剂型的格列本脲(RP-1127, Remedy Pharmaceuticals)有很好的安全性且很可能有临床治疗价值,但该剂型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必然仍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口服制剂的格列本脲已经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降糖药物在临床上有数十年的使用历史,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用于2型糖尿病的降糖治疗,格列本脲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所需要的剂量更低[2],因此将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既往针对格列本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所使用的剂量均为针对治疗糖尿病,产生降血糖所用的相对高剂量,而针对格列本脲的脑保护作用,文献中所涉及的剂量均低于格列本脲作为口服降糖药所需要使用的剂量。低剂量格列本脲的药代动力学尚未有研究,我们的研究将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做好准备。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第一章低剂量格列本脲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一节低剂量格列本脲口服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实验目的:研究低剂量格列本脲口服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实验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口服组和腹腔注射组(n=10)。口服组大鼠灌胃给予格列本脲混悬液1 mg/kg。腹腔注射组给予格列本脲10μg/kg。两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5、15、30、60、90、 120、 150、 180、360、720 min采血,以LC-MS/MS法测定格列本脲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监测血糖。WinNonlin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格列本脲的线性回归方程y=1.1731x-0.0127。线性范围1.02~204 ng/mL,相关系数R20.9996。所测定的格列本脲的高、中、低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5%。高、中、低浓度的格列本脲在大鼠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7±7.22)%、(101.63±5.91)%、(95.19±2.44)%。口服组大鼠血浆中格列本脲的药时曲线较腹腔注射组右移,即达峰时间延长,两组格列本脲峰浓度均在20-25 ng/mL之间。口服给药1 mg/kg与腹腔注射给药10μg/kg相比,格列本脲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无显著性差异(P>0.05)。口服给药组达峰时间(Tmax)较腹腔注射给药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两组大鼠基础血糖水平在6 mmol/L左右,在12h的血糖监测过程中,口服组大鼠血糖最低至4.9 mmol/L,腹腔注射组大鼠血糖最低至4.7mmol/L。两组大鼠均未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实验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精确简便的低剂量格列本脲在大鼠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口服1 mg/kg格列本脲,可以在大鼠体内产生与腹腔注射给药10 μg/kg相近的血药浓度,两种给药方式并具有相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低剂量的格列本脲在口服给药及腹腔注射给药时都是安全的,12h监测过程中并未有低血糖的发生。第二节低剂量格列本脲口服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在MCAO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实验目的:研究低剂量格列本脲口服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在MCAO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CAO口服组及MCAO腹腔注射组,n=10。两组大鼠分别进行MCAO模型后股静脉插管。拔出线栓口立即给予相应剂量的格列本脲,MCAO口服组大鼠灌胃给予格列本脲混悬液1mg/kg, MCAO腹腔注射组大鼠给予格列本脲10μg/kg。两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5、15、30、60、90、120、150、180、360、720 min,采血,以LC-MS/MS法测定格列本脲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监测血糖。WinNonlin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所测定的格列本脲的高、中、低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值均小于5%。高、中、低浓度的格列本脲在大鼠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6±3.12)%、(103.19±6.72)%、(99.37±5.44)%。MCAO口服组药时曲线较MCAO腹腔注射组右移,即达峰时间延长,两组格列本脲峰浓度均在20-25 ng/mL之间。口服给药1 mg/kg与腹腔注射给药10μg/kg相比,格列本脲在MCAO大鼠体内的药物峰浓度(C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无显著性差异(P>0.05)。MCAO口服给药组达峰时间(Tmax)较MCAO腹腔注射给药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一节中口服给药组大鼠相比,格列本脲在MCAO口服给药组大鼠体内的药物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第一节中腹腔注射组大鼠相比,格列本脲在MCAO腹腔注射组大鼠体内的药物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中两组大鼠均未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实验结论:口服1 mg/kg格列本脲,可以在MCAO大鼠体内产生与腹腔注射给药10μg/kg相近的血药浓度,两种给药方式并具有相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大鼠在2 h MCAO模型中,与未造模生理状态下相比,低剂量格列本脲口服给药与腹腔注射给药均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低剂量的格列本脲在口服给药及腹腔注射给药时都是安全的,监测过程中并未有低血糖的发生。第三节亚低温下低剂量格列本脲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背景与目的:临床研究提示低剂量格列本脲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通过抑制SUR1-TRPM4通道发挥多效性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体内及体外格列本脲均增强亚低温的有效性。但是亚低温条件下低剂量的格列本脲药代动力学尚不明确。我们假设亚低温条件下低剂量的格列本脲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源于CYP2C9活性的改变,CYP2C9活性通过双氯芬酸作为探针药物去检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老鼠亚低温状态对低剂量格列本脲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并初步阐述其可能的机制。实验方法: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低温组。两组分别注射33ug/kg格列本脲及10 mg/kg双氯芬酸钠。在9个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标本。LC-MS/MS检测大鼠血浆格列本脲及双氯芬酸钠浓度,并通过WinNonlin软件计算二者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亚低温条件下格列本脲的总体清除率有显著下降(下降58%;16.00±4.1 to 6.72±2.1 mL/min/Kg; p< 0.001)。两组半衰期改变没有显著差异(亚低温组2.71±1.7h,正常体温组1.64±0.34h; p=0.157)。AUClast在亚低温组(77.8±18 h*ng/ml)较正常体温组(33.2±11 h*ng/ml)显著升高(p<0.001)。血糖水平均高于70mg/dL。双氯芬酸总体清除率从正常体温组的10.33±1.53mL/min/Kg下降至亚低温组的7.20±1.66mL/min/Kg。(p<0.01)。实验结论:亚低温改变低剂量格列本脲药代动力学参数,使格列本脲在大鼠的血浆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升高。亚低温状态下CYP2C9的活性降低。第二章低剂量格列本脲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小样本临床研究研究目的:初步验证口服低剂量格列本脲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性,并测定格列本脲血药浓度。资料和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年06月至2015年12月因重症脑血管病入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危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纳入条件:1)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年龄为17-75岁;3)起病72小时内入院;4)入院后空腹血糖>7.0 mmol/L。受试者经鼻饲管或口服给药,首次给药负荷剂量1mg,8小时后追加剂量0.5mg,之后每8小时追加0.5mg,至首剂72h后停药。首次给药后2h、4h、6h、8h、10h、16h、18h、24h、48h、72h测定格列本脲血药浓度,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格列本脲血药浓度最高达56 ng/mL,于给药后4h测得。24h后,格列本脲的血药浓度波动在20-40 ng/mL之间。没有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临床表现,血糖值最低4.2 mmol/L。患者给药前的血清胰岛素为25.72±12.31 pmol/L,给药后最高达67.82 pmol/L。结论:低剂量口服格列本脲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伴有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