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辽河流域的浑河、大辽河及长江流域的太湖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6月到2010年8月间对两区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主要从种类、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比。
调查期间,大辽河流域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76属226种。其中绿藻们种类最多,为36属100种,占总种类数的44.25%;硅藻次之,18属,68种,占总种数的30.09%。种类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从上游到下游现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沈阳浑河大桥,种类数达到最大。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太湖共检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3属149种及变种。绿藻种类最多,为67种,硅藻次之有30种。
大辽河流域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09×107个/L,密度最大的是硅藻,为5.55×106个/L,占总密度的50.76%;其次是绿藻,为3.83×106个/L,占总密度的35.05%。密度的空间分布也表现为现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北道沟浑河桥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冬季大于夏季。太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66×108个/L,密度最大的是蓝藻,密度为1.28×108个/L,其次是硅藻,为3.47×107个/L。夏季密度高于冬季。空间格局表现为北部区>东部区>西部区>南部区。
大辽河的优势种包括绿藻、硅藻和蓝藻,夏季以绿藻和硅藻为主,冬季以硅藻为主,常见优势种包括小环藻(Cyclotella sp)、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grannlata var.angustissima)、极小桥弯藻(Cymbella perpusilla)、衣藻(Chamydomonas)、河生集星藻(Actinnastrum fluviatile)、四尾栅藻(Scenedemusquadricauda)、四角十字藻(crucigenia puadrata)、四足十字藻(clucigeniatetrapedia)等。太湖的优势种以蓝藻为主,主要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ino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aquae)、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nlata var.angustissima)等。
大辽河水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19、1.59、0.68,表明该水域物种较丰富、种间分配均匀、生物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也说明水体处于中等程度污染水平。太湖各指数的平均值为1.88、1.11、0.69,表明太湖浮游植物种间分布均匀,但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较差,结构稳定性不好。
综合以上各指标可知,大辽河水系水质优于太湖水质,但也处于中等污染水平,中富营养化状态,太湖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