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在Ⅱ期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Ⅱ期(T3/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仍有约1/4会出现复发转移,提示Ⅱ期结直肠癌是一类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之间预后不同。目前许多具有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有关这些分子标志物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和被广泛使用。RKIP是目前发现的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密切的基因之一,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已经证实,RKIP对前列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转移抑制作用较为肯定,RKIP表达降低时肿瘤的转移性、侵袭性强,预后差。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RKIP在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并有完整组织蜡块及随访资料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130例,包括原发肿瘤组织标本和来自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RKIP在原发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肿瘤原发灶中RKIP的表达水平与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13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KIP低/中表达75例(57.7%),强表达55例(42.3%);在130例癌旁组织中,低/中表达36例(27.7%),强表达94例(72.3%)。结直肠癌组织中RKI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RKIP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大体类型、病理组织类型、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术前血CEA、CA199、LDH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RKIP表达水平是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HR0.37;95% CI,0.13-0.99;P=0.013)。在生存分析中,RKIP低/中表达组的5、10年DFS分别为81%、75%,RKIP高表达组为96%、89%,两组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32)。RKIP低/中表达组的5、10年OS分别为92%、71%,RKIP高表达组为98%、88%,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有延长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8)。 结论:RKIP在Ⅱ期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下调,原发肿瘤组织中RKIP的表达水平是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因子。RKIP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明显延长,总生存有延长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测量乳腺X线图像上浸润性导管癌和良性病变的分形维参数、异质性参数及钙化因子数据,探讨这三种参数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为建立乳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