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薄储层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所面向的对象越来越复杂,而相应的勘探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面对简单的构造圈闭越来越难以发现的勘探现状,以及不断要求提高钻探成功率,减少勘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思路,发现和科学地预测各种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赋存状态,对于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国陆相沉积盆地而言,油气勘探所面对的多为薄储层,其中小于λ/4波长薄储层占相当大比例。本文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地震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研究结果和现状的调研表明,在现有采集设备和现有处理技术条件下,在陆上还难以获得成像主频大于80Hz的地震成像结果。为此,研究提出了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的观点和思路,即通过等时切片的空间地震属性相对差异性和垂向等时切片间的连续可解释性,分辨小于λ/4 波长薄储层的空间展布。空间相对分辨率主要处理和解释思路和技术是:在消除近地表空间影响条件下的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有限提高分辨率处理;基于参考标准层的井与地震数据的标定和等时地震属性提取;等时地震属性间的储层演化解释。   从而可以获得小于λ/4波长薄储层的空间和垂向信息,在此基础通过地震、地质、钻、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沉积相分析,并最终获得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储盖组合关系。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在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条件下,基于参考标准层井信息相对标定和地震属性提取,可以很好地避免常规井标定的多解性和穿时性的问题,以及无法对空间变化剧烈的储层解释解释从而引起无法沿层提取属性问题。通过基于空间相对分辨率储层地震沉积演化解释认为,研究区储层段的沉积环境经历了湖相→三角洲前缘相→三角洲平原相→湖相的变化过程,并非常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进一步表明地震勘探能够探测小于1/4波长的薄储层,地震分辨能力可以突破1/4波长分辨率极限。这为中国陆相薄储层的地震勘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叠后提高分辨率反演与分频属性分析研究,研究认为:Fusion公司ThinMAN 可以获得主频达到10~250Hz有效的高分辨率成像结果,其结果对精细剖面薄层解释是十分有益。   但垂向高分辨率结果对于空间解释与有限频带数据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垂向高分辨率数据需要结合空间相对分辨解释才可以形成针对薄储层沉积相的有效解释。
其他文献
微加速度计作为微惯性测量组合(MIMU)的核心元件,具有小型化、低能耗、高精度、高集成度等优点。本文所研究的叉指式加速度传感器是各类加速度计产品中的代表,在强势的市场需求牵引和高新技术推动下,叉指式加速度计的设计和研制已经成为MEMS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提高硅片的电学性能以及提供腐蚀的高选择性,微加速度计的加工采用基于浓硼掺杂的自停止腐蚀技术,硼原子代替硅原子的掺杂工艺会产生晶格失配现象,导致表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提出,重型数控机床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母机,其加工精度的保持与提升亦日益受到重视。重型机床由于具有行程大、加工工
非晶锆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低弹性模量和优异的耐腐蚀能力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实现非晶锆合金板材的连续制备,课题组自主发明一种以射流冷却为冷
教学目标:rn通过朗读、默读、配乐读、师生配合读,感受水泥道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秋之美,大自然之美、唤起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rn通过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
期刊
正方形的二维码风靡中国的街头巷尾和手机页面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用性广泛性有目共睹交相赞叹.可二维码是谁创造的呢?我是王宏伟,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系统
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在自己的作品《图兰朵》中成功塑造了“柳儿”这一艺术形象,在世界歌剧艺术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塑造“柳儿”的形象时,普契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防空洞、涵管、动物洞穴、冲刷淘蚀坑、煤矿采空区、岩溶洞穴等物理力学性质有别于周围介质的这一类地下洞穴在工程中已经成为比较棘手的地质病害,查找这一类地质病害对工程
淮北属于古代鸟夷族分布区,更是楚汉两种文化的交汇地,特有的文化背景使其形成了“尊凤爱鸟”的习俗.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很多这样的图案,既反映出了汉代淮北人对
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是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加工零件的形状精度、表面质量及粗糙度。因此对主轴的回转误差进行测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充分研究了
油气勘探目标的复杂化和隐蔽性对勘探精度和油气识别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新的更为有效的油气识别方法研究就成为摆在地球物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