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的未来——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va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正受到来自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巨大威胁。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进入网络互联网时代。就著作权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著作权的维护只涉及少数个体,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作品的表现形式则呈现出多样化,如数字图书馆、维基百科等线上知识库等,而且数字出版物由于携带方便、可以更快获得最新书籍、一次性投资、保管方便等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但是,与此同时,数字出版行业和网络的兴起与大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网络、数字出版与传统著作权保护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因而十分有必要对互联网时代的著作权可能的未来进行深入研究。  事物总有其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著作权制度在很长时间内对知识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其负面影响却正在日益凸显。互联网作为著作权制度的存在环境、数字出版物作为著作权未来的重要载体等都不利于著作权的界定、维护,从而使传统的著作权制度的执行在互联网时代变得非常高昂,也就威胁到了著作权制度的存在。  基于上述,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博弈论、案例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为基本出发点,对中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著作权产生的历史及其存在条件进行分析,探究著作权的本质,并通过构建“著作权特点—产权结构—著作权环境—著作权作用效果”分析模型,在对著作权的历史与现状加以检验的基础上,对著作权的未来进行了预测。  总体而言,本文(1)通过对著作权产生与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认为决定著作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技术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其中,印刷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著作权的产生:知识创造(主要是著述)与知识传播(主要是印刷)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著作权保护应运而生;同时,著述载体的形态变化也会对著作权的监督产生相应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当执政者支持并鼓励著作权保护,并且法律环境相对先进,有利于著作权的健康发展;(2)通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尤其是产权理论的分析,认为著作权在本质上作为现代产权类型之一,其目标在于激励著述、促进知识创造。这就需要在著作的生产过程中以著作权的形式对生产结果进行预分配和监督。为此,基于“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本文建立了“著作权特点—产权结构—著作权环境—著作权作用效果”分析模型,并以著作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为对象进行了检验;(3)总结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即因为数字阅读具有无纸化、零成本、传播速度快等新特点,人们的阅读习惯由纸质阅读逐渐向数字阅读过渡;(4)著作权的外界环境已经改变,借助传统控制纸质印刷数量的方法来保护著作权已不再奏效,需转变其作用方式;(5)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通过逻辑推理、案例分析,总结出著作权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产业链价值波形发生变化,著作权人的权利逐渐“边缘化”,著作权制度需要从技术、法律、商业等三个角度进行改变:主要通过流量控制、建立电子著作权法、转变商业模式等层面改变著作权制度的作用方式,从原有以内容价值为保护对象转变成以人为核心,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浪潮。
其他文献
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模式中扮演着政府和行业内部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面对行业内部,它承担着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职能,而面对政府,它又是参谋和助手。但我国行业协会通常存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随之快速增长,政府投资也大量增加。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政企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