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肩周炎又称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或五十肩,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本实验旨在通过平行对照的方法对肩周炎针刺治疗临床观察结果的分析,探讨以透刺为主、并配合患肢肩关节运动的治疗方案的实用价值,从而确定其为可以提高疗效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本实验共选取病例60例,全部取自新加坡富生诊所,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均为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所选合格者。治疗组:以肩髃透极泉、肩内陵透肩外陵、条口透承山为主穴,配合选取肩髎、天宗、曲池、合谷,主穴每次必选,配穴随症加减。(1)先刺下肢穴位,用28号4寸毫针刺条口透承山(健侧),并活动患肩做内收、外展、上举等动作。再取肩髃透极泉(患侧)、肩内陵透肩外陵(患侧)。大幅度用力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如效不显著者再加取配穴。(2)早期以疼痛为主,针刺后疼痛消失者,可不留针;后期以粘连较重者,留针30分钟。(3)每日1次,7次为1疗程(1周完成),共1个疗程。对照组:仅取上肢穴针刺,不使用透刺法,不用下肢穴及相应的运动配合。主穴为:肩髃、肩髎、肩贞、臂臑、阿是穴;配穴为: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共1个疗程。观察指标:(1)肩周炎疼痛疗效判定;(2)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判定:外展,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3)三角肌周径;(4)综合疗效判定。结果:(1)治疗组共有病例30例,治愈12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共有病例30例,其中,治愈6例,显效8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10,P<0.05),说明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计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肩关节功能活动疗效判定,两组治疗3天和7天后肩关节各项功能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两组间肩关节各项功能计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说明在改善肩关节活动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