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重要组成部分,是太极拳技击实战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和方法。是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运用太极拳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发、打、摔、拿等技术,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通过实验分析太极推手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科学的揭示传统太极推手经典动作的本质,从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探究太极推手发放技术的原理,为太极拳及太极推手技术动作的改进和合理化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类动作的规范化教学与训练提供一些科学的实验依据。 本文采用8镜头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发放时运动学数据,采样频率为200Hz,记录运动轨迹及身体各部位空间位置变化。实验参数选取肩、肘、髋、膝角度及重心变化等指标为研究重点,建立所测动作的三维人体模型,应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中的Simi Mttion软件,结合Excel2007软件对获得的指标进行计算和统计;运用三维测力台采集地面反作用力,采样频率1000Hz,采集发放者后腿蹬地时水平力和垂直力变化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发放前,利用灵活性和缓冲力,粘连相随化掉对方来劲,赢得时间和空间来积蓄力量,伺机发放;发放时,各关节屈伸协调一致,五弓合一,能有效提高发放效果。 2、在引化时,重心、上肢、躯干、下肢、多以局部走圆弧轨迹为主,而发方时,主要是以整体为主,力走直线,专注一方。“处处分化”的局部与“周身一家”的整体,在不同阶段各有功用。 3、在蓄劲时,高水平组运动员肘关节角度屈曲最小角度明显大于初学组,而肩、髋、膝关节最小角度均小于初学组。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在蓄劲时主要靠上臂、躯干和下肢关节屈曲蓄劲,而初学者更多依赖肘关节的屈曲。在发放末期,测试者肘关节角度并未达到180o,留有余地,体现了太极拳动作非圆即弧不僵直的特点。 4、在整个过程中,重心与双臂的移动呈现波浪式的运动,折叠往复。高水平组重心后移明显,初学者重心后移不明显或未后移,高水平运动员注重保留回旋转换余地。 5、发放者和被发放者重心不断变化,发放者主动牵制对方重心,发放前,身体松沉,重心低于对方,有利于向前向上发放。 6、高水平组后腿蹬地水平和垂直方向力均大于初学组,高水平组发放瞬间爆发力强,劲力传递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