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费附加制度在中国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费附加制度在中国教育财政史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将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全面减税降费的深入推进,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取消或替代、维持和改革教育费附加制度的不同观点。同时,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探索也需要考虑现阶段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在建立教育筹资长效机制的引导下,需要拓宽多元化教育筹资体制,完善教育财政经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过程等。基于以上背景,系统研究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这一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试图能够科学地论证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其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从而论证该制度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比较分析了不同改革方案后,提出教育费附加改征教育税的最优改革方案。本研究有利于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把握现状及症结,判断未来的改革方向和趋势,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全文的基本逻辑思路为: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选择教育税方式与制度优化——可能的积极影响。经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教育费附加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和合理的。教育费附加制度已成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多元化教育筹资体制重要创新和有益探索。现阶段,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依然成立。理论分析指出了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一,专款专用的特点丰富和完善了多元化教育筹资方式。其二,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客观事实并未改变,设立教育费附加专项经费有助于教育筹资长效机制的建立。此外,理论分析还为教育费附加收入全部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或基础教育)中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教育费附加制度产生和发展变迁具有历史必然性。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我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法治历程、演进过程,论证了该制度产生与发展变迁的必然性,总结出中国教育费附加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该制度符合财经法规和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内在逻辑为:(1)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积极治理,即强制性制度变迁;(2)地方层面自下而上的积极推动,即诱致性制度变迁;(3)政府强制性变迁外壳外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共同推动。基本特征为:(1)受财政和教育改革的叠加影响显著;(2)具有循序渐进性特征;(3)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第三,教育费附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通过现状考察以及量化评价,论证了教育费附加制度的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实证角度描述了教育费附加收入与支出的总量与结构,收入波动性及原因,系统地梳理了教育费附加制度全貌,发现我国教育费附加收入规模较大且有一定的波动性,收入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即东部最多,中西部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大样本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构建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教育费附加制度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费附加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现实依据。第四,改征教育税是教育费附加制度改革的最优方案。本文基于客观背景和现实需求,依托该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根基,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方案,否定了增加财政收入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替代方案,指出近期应选择原有教育费附加制度保持不变,未来应将实施教育税作为教育费附加制度改革的最优方案。在借鉴美国、韩国和印度教育(类)税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尤其是效仿韩国教育税“宽税基”的特点,论证了中国开征教育税的可行性,从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优化改革方案,即教育费附加改征教育税。教育税是教育费附加制度的升级版,并非新开征税种。通过扩大税基,能够尽可能弥补因附加税的税基不稳定所带来的劣势。最后,预测发现未来教育税收入较为可观。